【原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有的人說,先行者走在前列,能夠捷足先登;也有人說,后來者后發制人,也能實現彎道超車。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感悟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引子 如果誰還能知道“鏘鏘人行”這款鳳凰衛視的欄目名字,還能想到竇文濤以及一眾嘉賓,那證明你見證過滄桑,或者說,你不年輕了。當然,如果有今年的高三學生說自己知道并看過這檔節目,知道竇文濤和那幾個嘉賓,那證明這學生視野相當開闊,或者,還能證明你和作者一樣,會刷小視頻。 作為語文老師的你不知道這個欄目,需要補一課,給你自己以及你的學生。 《鏘鏘三人行》,香港鳳凰衛視,曾風靡一時。主持人竇文濤與兩位嘉賓相對而坐,就某一話題展開即興而深入的對話。沒有預演稿本,不設標準答案,只有思想的碰撞與智慧的交鋒。節目雖于2017年停播——那時現在的高三學子剛上初中,對其陌生情有可原——但其“俗人閑話”式的真誠交流與多元視角的碰撞,至今仍值得借鑒。今天我們移用“鏘鏘三人行”這一概念,并非要簡單模仿節目形式,而是取其神韻,讓你的作文成為與命題材料的深度對話,在“你說”“他說”之后,響亮地給出“我說”。 一、“鏘鏘三人行”有什么可學之處? 可學者,就是多元對話。在寫作語境下,“鏘鏘三人行”很好理解,是一種多方立場下的思維對話模式。就像上面這道Z20的作文題。材料中的“有人說”代表第一種觀點,“也有人說”代表第二種觀點,而寫作者自己,則是加入對話的“第三人”。這三方共同構成一個思想交流的場域,彼此呼應,相互啟發。 對話有什么好處?對話,能避免作者與材料的單向關系,建立起平等對話的多向交流;對話,還能引發作者不僅要理解材料觀點,更要參與其中,形成思想的碰撞與融合;對話,也體現了高考作文對思維品質的高層次要求,寫作文,不是簡單復述或選擇,而是在對話中展現思維的深度與廣度。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三人行”不是簡單的觀點疊加,而是有主有次、有承有轉的思維運動。作者作為“第三人”,既要充分尊重前“兩人”的觀點,又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最終在對話中形成更具高度的見解。 二、“三人行怎么行”:學會傾聽——理解“你說”與“他說” 加入對話的第一步,是學會傾聽。學會傾聽,自然要求我們對材料中的兩種觀點都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急于否定或站隊。 以Z20聯考作文題為例,“先行者說”強調時間優勢帶來的發展機遇。這種觀點自有其合理性,它想表達的意思是,先行者往往能夠制定行業標準、占領市場先機、獲得政策紅利。如改革開放初期,溫州人敢為人先,“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開創了民營經濟發展的先河。 “后來者說”也有其合理性,它注重后發優勢帶來的超越可能。這種觀點也有其價值所在,后來者可以借鑒前人經驗、避免重復錯誤、采用更新技術。如中國航天事業,雖然起步晚于航天強國,但通過精準創新和持續攻關,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跨越。 理解的關鍵在于,不僅要看到觀點本身,更要看到其背后的邏輯支撐和現實依據。這種理解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探詢,為后續的對話奠定基礎。 三、“三人行真正行”:參與對話——從傾聽者到對話者 寫作者會傾聽,但不能只是一個傾聽者,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寫作者要從傾聽者轉變為對話者。這一轉變的關鍵在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 我們可以問:“捷足先登”是否必然成功?歷史告訴我們:未必。許多先行者成了“先烈”,如曾經紅極一時的共享單車先驅,如今安在?“彎道超車”是否總能實現?現實顯示:不易。沒有創新的模仿,永遠只能是跟隨。 我們還可以問:是否存在第三條路?比如:后來者能否通過開辟新賽道實現超越?正如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異軍突起,不是簡單地追趕傳統車企,而是重新定義了競爭規則。 這些問題不是要否定原有觀點,而是要拓展思維的邊界,為提出自己的見解創造空間。在這個過程中,寫作者要始終保持對話的姿態:既尊重他人觀點,又堅持獨立思考。 四、“三人行終點行”:超越對話,提出響亮的“我說” 在經過充分傾聽和深入對話后,寫作者要提出自己的見解。這個“我說”不是對前兩者的簡單折中,而是在更高層次上的綜合與創新。 例如,我們可以提出:真正的成功不在于時序的先后,而在于是否把握了時代的脈搏。先行者需要持續創新才能保持領先,后來者需要精準創新才能實現超越。無論是先還是后,創新才是永恒的主題。 或者,我們可以主張,新時代的青年應該做“創先者”——不是簡單地爭先后,而是開創屬于自己的新天地。如貴州大數據產業的發展,不是在傳統賽道上追趕,而是開辟了新的發展方向。 這個“我說”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要有新意,不是老生常談;二是要有深度,能夠揭示問題的本質;三是要有現實意義,能夠給人以啟發。 五、結語 有了理論指導,還需要具體的寫作方法。以下三個環節尤為重要:立意要準。在準確理解材料的基礎上,找到最佳的立意角度。如Z20題,可以從“創新是關鍵”“時代呼喚創先者”等角度立意,避免簡單地贊成或反對某一種觀點。結構要清。建議采用“起—承—轉—合”的結構。“起”要簡明扼要,引出話題;“承”要全面客觀,分析材料;“轉”要深入透徹,提出己見;“合”要提升境界,聯系現實。語言要活。適當運用對話式語言,如“或許有人會問”“讓我們來思考”等,增強文章的對話感。但要注意避免過度口語化,保持議論文的嚴謹性。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整篇文章要體現出思維的流動感,從理解到對話,從對話到超越,形成一個完整的思維進階過程。 學學《鏘鏘三人行》,學習它的思想碰撞的魅力,學習它的真實的對話情境下的深入思考和觀點碰撞,而這種碰撞的魅力,正是高考作文所需要的。學會“三人行”的對話方式,用以作文寫作,讓閱卷人從靜止的紙面讀出思維的波瀾,讀出立體的人格,讀出青年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對話,寫作,理解,表達,考場作文,不只在完成一道試題,更是在進行一場思想的對話,與命題者對話,與材料對話,最終與自己對話。這種對話的能力,其重要性遠超考場之外,在一個價值多元、觀點紛呈的時代,能夠傾聽他人、表達自己、在對話中尋求共識,是現代公民必備的素養。因此,培養對話的精神,提升思考的品質,也是寫作行為的應有之義。 【仿照2025年全國卷閱讀一的對話體作文】 “先行”“后來”“三人行” 問:最近聽到有人談論“先行者”和“后來者”的話題,有人說要爭當先行者,有人說做后來者更穩妥,兩人各執一詞,一時難以分辨。如何才能解惑? 答:這個問題確實很有意義。我們先來看看先行者的優勢。先行者往往能夠搶占先發優勢,比如制定行業標準,獲得政策紅利。就像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作為先行者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速度。先行者還具有探索精神,能夠開辟新的領域,就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雖然冒險,但可能獲得巨大回報。 問:那后來者呢?他們有什么優勢? 答:后來者的優勢同樣明顯。他們可以借鑒先行者的經驗和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比如中國高鐵雖然起步較晚,但通過引進消化再創新,最終實現了從追趕到領跑的跨越。后來者還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市場需求,進行精準創新,就像抖音雖然在短視頻領域不是最先起步的,但通過創新成了行業的領軍者。 問:既然各有利弊,那我們該如何選擇呢?是要做先行者還是后來者? 答:我認為,重要的不是選擇做先行者還是后來者,而是要明白:無論處于什么位置,都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先行者不能因為領先就故步自封,后來者也不能因為起步晚就妄自菲薄。就像華為公司,從最初的代理銷售到現在的5G技術全球領先,靠的就是持續創新的精神。成敗的關鍵不在于先后,而在于是否能夠堅持創新、不斷進步。 問:您能具體說說這個觀點嗎? 答:好的。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第一,先行者要保持創新活力。如果像諾基亞那樣,雖然最早進入手機行業,但因為不愿創新最終被淘汰,那么先發優勢就會變成劣勢。第二,后來者要敢于突破創新。如果只是簡單模仿,就像很多山寨產品那樣,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后面。所以,無論是先還是后,創新才是關鍵。 問:那對我們年輕人來說,應該怎么做呢? 答: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如果你有先行者的優勢,比如在某些領域有獨特的見解或資源,那就要大膽嘗試,勇于開拓。就像很多大學生創業者,憑借創新思維在新技術領域開辟了新天地。如果你的先發優勢不足,不妨做后來者,但一定要學會借鑒創新,厚積薄發。就像中國航天事業,通過持續學習和創新,最終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問:也就是說,重要的是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答:完全正確!我們要相信“吾命由我不由后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的節奏。先行者不要驕傲,后來者不要氣餒。在這個充滿機遇的時代,只要我們保持學習的態度、創新的精神,無論處于什么位置,都能創造屬于自己的精彩。 問:聽了您的講解,我明白了許多。所以我們應該超越“先”與“后”的爭論,專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對嗎? 答:說得非常好!無論是先行還是后來,都要相信自己的價值,堅持自己的選擇。重要的是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既要有先行者的勇氣,也要有后來者的智慧。在這個新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人生價值,創造美好未來。 來源:深語老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