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享受文字帶來的無限力量 遇見鄒佩,遇見更多有趣的思想靈魂~ 主 編 | 鄒 佩 編 輯 | 何雨亭 ![]() ![]() 愛念“嘮叨經”的父親 文/熊文軒 在我家,父親的嘮叨如同空氣,無處不在。 上高中時,功課越來越多,桌前的我常會為一道題而絞盡腦汁。每逢這時,父親便會悄然走近,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熱切,拿起我的數學課本,便要在白紙上演算。“這道概率……我當年還挺拿手的。”可少年心性的我啊,自負又煩躁,總覺得父親那些“陳年”的方法早已過時,遠不及參考書上的精妙。我不耐煩地揮手,急切地將他推出房間:“好啦好啦,爸,我自己能行,您忙去吧!”門在我身后掩上,發出了一聲輕微的“咔噠”。門外,傳來一聲低沉的嘆息。那嘆息漂浮在靜默的走廊,也在我們兩代人的心上劃出了裂痕。 ![]() 考上大學后,我像一只掙脫樊籠的鳥雀,第一次擁抱無拘無束的風與自由。但父親的憂心,也緊緊追隨我飄到了千里之外的北國。“最近又降溫了,裹緊些啊!”“晚飯吃得飽嗎?”“到宿舍了嗎?別熬太晚,身子骨熬壞了怎么行!”他的短信如同不知疲倦的啄木鳥,“篤篤篤”地敲在手機屏幕上。有時我看了一眼便埋在作業或朋友的熱聊中,忘記了回復;有時匆匆瞥過,覺得不過是尋常叮囑。然而這短暫的無聲,總能立刻激起他焦急的探尋——手機固執地響起,父親關切的聲音穿越電波而來。彼時的我,時常覺得這般呵護如枷鎖,心底總有個聲音在宣告:爸,我不是孩子了!那跨越山海的絮叨,在我青春的無畏里,漸漸累積成了甜蜜的負擔。 待到我成家立業,甚至自己也抱起了一個小小生命時,父親的絮叨不僅未曾減弱,反而愈演愈烈。他的視線不再僅僅聚焦于我,而是擴展到我的整個世界:從工作的應對策略,到初為父母時的手忙腳亂;從爐灶上切菜如何不傷手的要訣,到廚房油煙太大要記得開窗的瑣碎提醒;甚至外孫未來人生路的模糊構想……他恨不得將自己的半生經驗,都凝練成字字箴言,悉數灌注給我的小家庭。 終于有一次,當我再次被“紙尿褲要勤換”“多出門曬太陽”這類重復過多次的叮囑包圍時,連日累積的疲憊再也壓抑不住,我失卻了平日的耐心,猛地抬起頭,聲音里帶著自己都未察覺的鋒利:“爸!你這話都說了多少遍了?我都知道了!聽得耳朵都起繭子了!”空氣瞬間凝滯。父親張了張嘴,臉上閃過清晰可見的無措和失落,那些懸在嘴邊的話最終無聲地咽了回去。 ![]() 日子忽然靜了下來,可這份清靜卻并不令人輕松。飯桌上的笑語少了,家中的空氣也開始小心翼翼。這樣的沉默,遠比絮叨更令人心頭發堵。 靜下來回想,我現在不也習慣性地對著兒子反復叮囑“慢點跑”“多喝水”“要蓋好被子”嗎?那些被我認為是“重復”與“過時”的話語里,沉淀著多么洶涌而笨拙的愛意。而自己竟也沿著他們愛的軌跡,變成了曾經“嫌棄”的模樣。 看著父親花白的鬢角,我想為他定制一張最獨特的獎狀,上面印上幾個他當之無愧的大字:“最嘮叨的父親”。這既是送給他的禮物,也是我們父女間三十載絮叨歲月的紀念。 原來,有些愛,注定要以嘮叨的形式存在,注定要以“嘮叨經”的方式傳承下去,一代又一代、一愛復一愛…… END 主編簡介:鄒佩,1990年2月出生于西安。作家、編劇、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校外導師、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東坡外國語學校指導專家、鄒佩國文教育創始人、資深寫作課講師。專注寫作十六年,作品發表于《人民日報》《中國青年作家報》《中國文化報》《精神文明報》《山西晚報》《西安日報》《西安晚報》《文化藝術報》《渭南日報》《讀者》《意林》等報紙雜志。多篇文章、短視頻閱讀量/播放量10萬+/50萬+。舉辦百場發布會、講座等,均有各大央媒報道,如《新華社客戶端》《人民日報經濟周刊》《人民日報社中國城市網》《央廣網》《新京報》《中國網》等。 2018年,出版散文集《青春是一場沒有終點的行走》(長江文藝出版社);2020年,出版散文集《明天更好》(天津人民出版社)。2022年5月,長篇小說《長安宴》簽約上架微信讀書等平臺;2025年5月,主編的《寫作范例指南:鄒佩寫作課百篇報刊文精選》(北岳文藝出版社)全國公開出版發行。其作品多次獲得省級及國家級獎項。 2018年12月,榮登中國出版集團發布的“2018年中國90后作家排行榜”第59 名; 2020年12月榮獲“第五屆全國青年散文大賽優秀獎”; 2022年5月,榮獲西安市文聯西鐵文研會“新書優秀獎”。 創辦的“鄒佩國文教育”文學寫作品牌,帶領來自全國及海內外熱愛閱讀和寫作的數千名學員,在各級報紙雜志上公開發表文章萬余篇文章,出版書籍近20部。倡導文章有思想、有深度、有高度,用文字傳遞向上的力量,深受讀者喜愛。 |
|
來自: 作家鄒佩zoupei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