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享受文字帶來的無限力量 遇見鄒佩,遇見更多有趣的思想靈魂~ 主 編 | 鄒 佩 編 輯 | 何雨亭 ![]() ![]() ![]() 一位鄉村教師的手記 文/藍飛燕 1992年的深秋,陽光透過那方小小的窗欞,將一抹暖意灑落。我的目光,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定格在小姨的手上。那雙手,遠非尋常:掌心覆蓋著歲月與辛勞磨礪出的厚繭,尤為醒目的是,她右手食指關節處,因經年累月緊握粉筆,已然隆起了一枚豌豆般堅實、泛著微光的硬結——那是三尺講臺上無聲的勛章。 天微蒙蒙亮,靛藍色的晨霧還籠罩著田野,小姨的身影已踏著晶瑩的露珠,匆匆趕往三里外那所小小的村學。簡陋的教室里,糊在窗欞上的舊化肥袋在風中簌簌作響,努力抵擋著秋的寒意。她踮起腳尖,將拼音字母一筆一畫地寫在黑板左上角。 泛黃的記賬本里,蘊藏著那個時代拮據的心酸:“9月6日,賣雞蛋18個,收入10.2元,買紅墨水2瓶。”“臘月十八,賒豬崽兩頭,來年秋還……”在當時,正式教師的月薪為八百元,而代課工資卻僅是其三分之一。小姨在課桌腿上綁上麻袋,放學途中撿拾塑料瓶;周末幫人插秧,褲管里留下螞蟥叮咬的印記,成了難以褪去的辛酸紋身。寒冬時節,教室漏風,她拆下自家的編織袋,一針一線細細縫補窗上的破洞,縫住的不僅是風,更是孩子們求學的微光。 最難忘的是那盞自制的煤油燈,罐頭瓶里蜷縮著棉線燈芯。小姨在顫動的光暈中批改作業,編寫補充教材,用復寫紙謄抄縣城小學的試卷。某夜我醒來,見她正對著鏡子練習發音,舌尖頂著火柴棍矯正鄉音。 1998年夏季,暴雨沖垮了教室的土墻。小姨將學生轉移至自家堂屋,用磚頭支起門板作為課桌,灶臺成了講臺。雨水順著房梁滴落,洇濕了她的備課本,藍黑墨水在紙上化開奇異的花紋。她卻平靜地說:“看,雨滴也在學寫字呢。”那年小升初,全村十五個孩子中竟有九個考入鄉重點中學——那簡陋的屋檐下,竟能升起如此明亮的星辰。 送錄取通知書那天,家長們湊錢買了一支英雄牌鋼筆作為謝禮。小姨撫摸著金燦燦的筆尖,轉頭卻換回了三箱練習本:“種子要撒在土里,不能別在衣襟上作裝飾。” 2005年冬天,三十四歲的小姨終于走進了編制考場。她穿著向鄰居借來的西裝,磨破的袖口里隱隱露著棗紅色舊襖。次年春天,郵差在山坡上大喊“錄取通知來啦”,整個村莊的桃花仿佛都被喜訊催開,提前綻出了灼灼云霞。 如今,新建小學的榮譽室里,小姨的教案與黃泥捏成的字母、那盞煤油燈并肩陳列。電子屏上播放著她為年輕教師示范《小馬過河》的錄像,智能系統正將她的板書一筆一劃轉化成電子課件。當年調皮的學生指著教案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說:“這里每個紅圈都是北斗星,讓我們這群鄉下孩子,在混沌的夜里望見了銀河的方向。” 昨夜整理舊物,忽然發現小姨1999年的一頁日記:“發薪日買了兩支奶油冰棍,走到校門口竟化成糖水。孩子們舔著光光的木棍笑,說這是喝過最甜的飲料。”五分錢一支的冰棍,連同那些年教齡津貼的微薄數額,早已消逝于時光之河,可那份沉甸甸的甜,卻依舊在孩子們心頭蕩漾…… 小姨常說:“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點燃心燈。”這心燈,正以當年寒夜中不滅的燭光為引,照亮了更多向往山外世界的清澈眼眸。 歲月流轉,那些散落于漏雨教室里的星火微光,終匯聚成照亮無數求知前路的長明星河,這并非偶然,而是無數像小姨一樣的平凡教育者,以無私奉獻為基石,對未來的堅定托舉。 END 主編簡介:鄒佩,1990年2月出生于西安。作家、編劇、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校外導師、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東坡外國語學校指導專家、鄒佩國文教育創始人、資深寫作課講師。專注寫作十六年,作品發表于《人民日報》《中國青年作家報》《中國文化報》《精神文明報》《山西晚報》《西安日報》《西安晚報》《文化藝術報》《渭南日報》《讀者》《意林》等報紙雜志。多篇文章、短視頻閱讀量/播放量10萬+/50萬+。舉辦百場發布會、講座等,均有各大央媒報道,如《新華社客戶端》《人民日報經濟周刊》《人民日報社中國城市網》《央廣網》《新京報》《中國網》等。 2018年,出版散文集《青春是一場沒有終點的行走》(長江文藝出版社);2020年,出版散文集《明天更好》(天津人民出版社)。2022年5月,長篇小說《長安宴》簽約上架微信讀書等平臺;2025年5月,主編的《寫作范例指南:鄒佩寫作課百篇報刊文精選》(北岳文藝出版社)全國公開出版發行。其作品多次獲得省級及國家級獎項。 2018年12月,榮登中國出版集團發布的“2018年中國90后作家排行榜”第59 名; 2020年12月榮獲“第五屆全國青年散文大賽優秀獎”; 2022年5月,榮獲西安市文聯西鐵文研會“新書優秀獎”。 創辦的“鄒佩國文教育”文學寫作品牌,帶領來自全國及海內外熱愛閱讀和寫作的數千名學員,在各級報紙雜志上公開發表文章萬余篇文章,出版書籍近20部。倡導文章有思想、有深度、有高度,用文字傳遞向上的力量,深受讀者喜愛。 |
|
來自: 作家鄒佩zoupei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