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陽的東邊有一個石柱觀,距離我們住宿的地方八公里。“明朝的一個道觀,建在竹筍般的山峰上,是個有故事的地方。”這話是在奧特長陽曼大橋上避雨時,聽一位不認識的老先生說的,他竭力推薦“這地方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風光很美。” 做攻略時,知道這個石柱觀,只是駕車如何去說法不一,位置大體在龍舟坪鎮朱津灘村,通常的說法是導航“沉渣沱”,高德確有這個地名。老先生糾正說,那地方岔路很多,到了沉渣沱,不一定能順利找到渡口。去石柱觀得在渡口乘船到對岸。他告訴我們,導航“清江·九如度假區”,渡口就在停車場的隔壁。渡口留有電話,到達后打電話給渡工。 第二天,趁著雨小些,立刻出發。試試看,先導航沉渣沱。這個村莊緊鄰清江,這邊就能見到聳立于清江南岸絕壁上的石柱觀。再導航清江·九如度假區,果然如老先生所言,找到渡口很順利。渡口的公示牌顯示:陳家沱渡口。江邊停有幾只機動船,渡工電話懸掛于靠岸的小船上。 上船,向對岸。船上看清江,群山環繞,碧波蕩漾,風光綺麗。 空闊水面的前方,石柱觀更近了。這讓我們聯想起佳縣的香爐寺,都雄踞在千仞“天柱”之上。與黃土高坡上的香爐寺相比,清江之濱的石柱觀樹木圍裹,綠水相擁,峭崖絕壁隱現于蒼蒼莽莽,雄奇之外透著靈秀清越之氣。 下船后,迎面而來的山門一側為“宜昌市文物保護單位”銘牌,一側有石柱觀簡介。簡介說石柱觀俗稱“十重觀”,“始建于明萬歷十九年(1591),清乾隆、咸豐、同治年間多次擴建,原占地面積1000余平方米,有關圣宮、靈官殿、鎮江閣,現僅存基址和五塊功德碑……為配合旅游開發,復建了部分建筑……”我們見到的功德碑,碑面文字已模糊難辨。 上山的階梯雖陡,但攀登難度不大。不一會遇到半山腰的清風亭,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主要功能大概是供游人暫息。在這里遙望清江,江水繞過伸進來的綠洲,再拐一個彎,消失在彩墻般的巖壁。 一只猴子盤坐清風亭的欄桿上,盯著我們的相機包。它從山下一直跟上來,可惜包里面一無食物。繼續攀登到十方堂,猴子依然不緊不慢地在我們身后。十方堂出來的一位先生跟我們打個招呼,說山上一共有三只猴子,不知從何處來,這一陣包谷未成熟,它們總是跟著偶來的游人索要食物。說畢進屋拿來一些儲存的玉米粒灑到地上,果然又來兩只猴子。 這位聶姓先生是石柱觀的管理者,這一片山林原是他家的祖山。明朝初年,“江西填湖廣”大移民時,他的先祖與鄭、鄧兩族一起遷來,重修了殘破的廟宇……這個說法,在石柱觀巖壁上的又一個簡介里有所表述。 鎮江閣是景區的最大建筑,說它大也只是相比較而言,山體與石柱上的彈丸之地其建筑只能以小巧玲瓏稱了。閣有三層,登臨三樓視野開闊,只見清江宛然而來,迤邐而去。又見頂端的紅色建筑,格外顯眼。這一天,山頂的石柱觀并不開放。 偏于僻壤,清代至民國時期,加之所在地的行政歸屬曾幾度變更,歷史上石柱觀少有典籍記載。只在景區另一個簡介中記錄有“清代文人留下了贊美詩文:'嵯峨一柱臨江皋, 聳列紫宮綻碧桃。 夜半寒燈輝峭壁, 日斜倒影映波濤。 一聲清磬從天落, 幾度疏鐘伴月高。 道士不知春睡足, 只聞犬吠在山峱。’” 下山穿過山門時,遇見一對年歲不小的夫婦,隨意聊了幾句。他們是某物管公司派駐的保潔,“平常來的人不多,初一、十五和雙休、節假日有上香許愿、還愿的,稍微熱鬧些。今天,就你們兩個游客。” 據說,石柱觀許愿很靈。想我等凡夫俗子,見識這山頂上的鴟首飛角,其實遠觀即可。山下渡口隔壁的清江·九如度假區,就是不錯的位置。石柱觀的旁邊還有一個禹王宮,因為下雨沒有去。度假區的江邊,看得到禹王宮的洞口。 那個霧汽纏繞的早晨,我們冒雨來到這里,看看對面的石柱觀是不是呈現別樣的身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