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熬夜后被老板批評,突然就想拍桌子; 跟家人吵架時,明明知道不該說狠話,卻控制不住嗓門; 甚至只是排隊時被插隊,都會氣得半天緩不過來…… 美國有個心理學家叫丹尼爾·戈爾曼,他說過, 一個人成不成功,智商只占20%,剩下80%看能不能管好情緒。 其實,很多人不是能力不行,而是被情緒拖了后腿。 就像作家狄更斯說的,心態好,比聰明一百倍都管用。 其實,情緒從來不是敵人,懂得管理它的人,才算是真正成長了。 01先練身體:累的時候更容易發脾氣很多人不知道,情緒不好,可能是身體太疲憊了。 就像手機快沒電時會卡頓,人累的時候大腦也會“死機”。 有個精力管理專家叫托尼·施瓦茨,他發現: 當身體疲憊時,我們更容易沖動發火,因為負責理性思考的大腦“罷工”了。 試試這三個小方法: 每天動一動: 不用跑馬拉松,每天散步20分鐘就行,相當于繞小區走 4 圈,或爬 20 層樓梯。 我有個同事,以前總在辦公室跟人吵架,后來開始每天中午跳繩10分鐘,居然很少發脾氣了。 她說:“跳完繩出一身汗,心里的火也跟著排出去了?!?/span> 累了先休息: 如果感覺特別煩躁,別硬扛著工作,先趴在桌上睡10分鐘。 親測有效! 有次我趕報告到半夜,越寫越生氣,干脆趴在桌上瞇了一會兒。 醒來后發現,剛才的煩心事根本不算啥。 生氣時做深蹲: 如果突然想發火,趕緊做10個深蹲。 深蹲能讓身體血液循環變快,大腦得到更多氧氣,火氣就會消得更快。 一個朋友說,她試過跟老公吵架時做深蹲,做著做著老公就笑了,兩個人的火氣也跟著沒了。 02再修心態:別讓情緒牽著鼻子走老話說:“心若不動,萬事從容。” 很多時候,讓我們生氣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 有個古老的哲學叫斯多葛主義,核心就是: 情緒來了別慌,先想想為什么會這樣。 這三個小技巧,下次生氣時試試: 給情緒起個名字: 當你感覺生氣時,在心里說:“哦,原來這是'憤怒’啊?!?/span> 就像看到陌生人喊出他的名字,一下子就沒那么怕了。 我有次被領導罵,心里默念“這是憤怒”,居然沒像以前一樣難過與憤怒,反而能冷靜地聽他說完。 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為什么生氣?是因為被批評,還是怕丟面子? 這件事最壞的結果是什么?真的像我想的那么嚴重嗎? 我現在能做什么?發脾氣有用,還是解決問題有用? 上次,我兒子把作業撕了。 我剛想吼他,突然想到問自己這三個問題,發現:他只是想引起我的注意。 后來,我好好跟他聊了聊,他反而主動承認了錯誤。 把壞事變好事: 作家霧滿攔江說過, 認知低的人,看什么都像麻煩; 認知高的人,能從麻煩里找機會。 比如被領導批評,別忙著難過,想想“他是不是想幫我進步?” 我有個朋友被裁員后沒抱怨,反而利用休息時間學了編程,后來找到的新工作工資翻倍了。 03遠離消耗你的人:情緒會“傳染”你有沒有發現: 跟開朗的朋友待在一起,你也會變得開心; 跟愛抱怨的人待久了,你也會覺得生活沒意思。 這是因為情緒就像感冒病毒,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染。 有三個“防傳染”的辦法: 遠離“垃圾桶”型的人: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一見面就抱怨個不停。 我有個表姐就像個 “抱怨專業戶”,電話一接通就是:“你姐夫又不洗碗……” 后來我想了個招:接電話先說:“姐,我只有 10 分鐘時間,您說最重要的事?!?nbsp; 現在她說話越來越干脆,反而跟我聊得開心了。 靠近“小太陽”型的人: 多跟樂觀的人做朋友。 新調來個同事,每早都會跟大家說“早上好”,還經常分享搞笑視頻,說話也幽默。 現在我們辦公室的氛圍都變得很輕松了,很少有人吵架。 以前同事被服務對象罵一句,能氣得午飯吃不下,有的還會“懟回去”,結果就吵了起來; 現在被大聲責問時,他們會先倒杯水,微笑著說:“您慢慢說,我聽著?!?/span> 那些服務對象反而不好意思發火了。 打造自己的“情緒小窩”: 把房間收拾干凈,亂糟糟的環境會讓人更煩躁; 養一些綠植,每天給它澆澆水,看著它長大,心情也會變好; 每天花5分鐘寫“開心小事”,比如“今天喝到一杯好喝的奶茶”…… 寫完,你就會發現,生活其實挺美好。 寫在最后楊絳先生說過, 照顧好自己的健康和情緒,這場人生,你就贏了一大半。 其實,管理情緒沒那么難,不需要懂高深的理論,只要從生活小事做起: 累了就休息,生氣了就想想原因,遠離讓你不舒服的人。 就像沙漠里的駱駝,不慌不忙地走,反而能走得最遠。 下次你再遇到情緒“小火山”,記得試試以上這三個辦法。 所謂成熟,不是從不發脾氣,而是懂得在生氣時先問自己: “我是要贏了情緒,還是要贏了人生?” 你會發現:原來做情緒的主人,這么簡單!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