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氏一家親,永遠心連心。這句喊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四海寰宇的鄧氏家族的口號,是我們的心聲和愿望。鄧氏族發南陽,寫進國史家譜,無可更替,始祖曼公,起于殷商,再有春秋吾離,東漢仲華,乃族史家譜三大先祖無疑。今既姓“鄧”,同澤祖恩,共感祖德,關注“鄧氏一家親”。了解鄧家事。 當電白的晨光漫過鄧氏大宗祠的飛檐,當香火繚繞里傳來學子叩拜先祖的赤誠,一場延續九載的盛典,正把“崇文重教”的家風,釀成照亮少年前程的暖陽。這不是普通的聚會,是血脈與文脈的相擁,是愛心與夢想的交響——而撐起這片藍天的,正是那些懷揣熱忱的鄧氏宗親,那些以善為燈的慈善之星。 ![]() 他們中,有鄧勝均揮毫捐出兩萬善款,讓“達則兼濟”的古訓在今朝落地;有鄧正芳、鄧中平、鄧廣健捧出萬元心意,似孔孟“有教無類”的箴言,化作學子手中的筆、案頭的書;鄧澤輝、鄧國威五千捐資不算驚天,卻如墨子“兼愛”之念,點滴匯成滋養棟梁的甘泉。更有那電白分會的鄧瑞干,臥病北京的病榻上,仍牽掛著千里之外的獎學盛事,硬是憑著一腔執念,為學子們募集兩萬余元——這哪里是捐款,是病中不忘家族的赤誠,是“位卑未敢忘憂族”的擔當! ![]() 你看那捐款芳名榜上,電白、高州、信宜、化州、茂南的名字密密麻麻,像夏夜的星子,每一顆都閃爍著“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的光。他們或許不是腰纏萬貫的巨富,卻愿把生活的余溫分給追夢的少年;他們未必站在聚光燈下,卻用雙手為學子們搭起了通往未來的橋。這便是鄧氏的風骨:如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胸懷,似歐陽修“立身以立學為先”的遠見,把“獎掖后昆”的承諾,一年年、一代代,刻進家族的基因里。 ![]() 九載獎學路,不是一場獨角戲,是無數愛心宗親的接力跑。前年高州傳薪火,去年信宜續新篇,今年電白再揚帆,明年茂南又將扛起這面會旗——這旗幟上,繡的是“敬祖勵學”的初心,是“薪火相傳”的誓言。就像孔子周游列國傳經布道,就像韓愈“傳道授業解惑”的堅守,鄧氏宗親用捐款的行動、付出的擔當,告訴每一個學子:你們不是孤軍奮戰,家族永遠是你們最堅實的后盾;你們的夢想,永遠有族人在默默守護。 ![]() 如今,鄧氏的后浪們已揚帆起航:鄧淏天帶著671分的佳績奔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鄧婧兒以649分叩開中山大學的校門,鄧心怡、鄧世東更在博士的殿堂里續寫榮光。而這一切的起點,是那些愛心宗親用善舉點燃的火種——它照亮的不只是學子的前程,更是一個家族的未來,是“崇文重教”的中華美德,在新時代里最動人的回響。 ![]() 古人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鄧氏宗親的每一筆捐款,都是一次善的積累;每一份擔當,都是一次德的傳承。這善,如春雨潤物無聲;這德,似青山萬古長青。愿這星火永續,愿這家風永傳,待到來年茂南再聚時,我們仍能看見:愛心在接力,后浪在奔涌,鄧氏的榮光,在中華大地上永遠閃耀! 鄧氏宗賢聚電白,九年獎學續風華。 勝均解囊承兼濟,瑞干臥疴系萬家。 后浪凌云追瀚海,前賢播火暖煙霞。 崇文薪火傳千古,更待明年茂南花。 (鄧楚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