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生真正的改變,往往始于專注。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寫道: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 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專注,不是做更多事,而是把一件事做透,不是向外貪求,而是向內收心。 王陽明出身官宦之家,年少時也曾興趣泛濫,一會兒學射箭,一會兒研究辭章,又迷上道教養生,甚至還跑去格竹子,試圖格物致知,結果大病一場。 直到他被貶至貴州龍場,在極度安靜和隔絕中,才突然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真正的力量,原來一直藏在每個人的心里,只是我們被雜念干擾,被外物牽引,從未真正專注。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一、專注,是收回心靈的能量 王陽明提出心即理。 萬事萬物不在心外,心若散亂,看再多的書、經歷再多的事,也只是浮光掠影。 心若專注,哪怕只做一件小事,也能通曉根本。 他曾以讀書舉例:如讀書時,一心在讀書上,念慮漸凝,漸靜漸純,接事時,一心在接事上,內外兩忘,澄然無事。 專注,是把散逸的心神收回,讓能量不再耗散。 現代人刷短視頻、頻繁切換任務,看似充實,實則心力交瘁。 而專注,是對抗碎片化最好的方式。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二、專注,才能抵達事物的本質 王陽明強調事上磨練。 他不是叫人閉目打坐,而是要人在做事中專注用心。 他曾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只有持續專注于一事,才能穿透表象,觸達核心。 日本現代企業家稻盛和夫,一生奉行有意注意。 他做科研時,抱著陶瓷睡覺,日夜思考如何突破技術瓶頸,經營企業時,極度專注細節,甚至親自檢查清潔工作。 他說:只有極度專注,才能觸及事物的真理。 這正是王陽明心學在現代的回響——專注,是通往精深的唯一路徑。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三、專注,是不被干擾的定力 這個世界充滿誘惑與雜音,能專注,是一種高級的定力。 王陽明在軍事行動中屢建奇功,正因他能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專注之人,不亂方寸,不隨波逐流,總能做出最清醒的決策。 法國科學家居里夫人常年專注實驗,生活極簡,不看熱鬧,不湊人群,甚至家具只有桌、椅、床。 她說:當我像嗡嗡作響的陀螺一樣高速旋轉時,自然就排除了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 抵抗干擾,才能保持純粹;保持純粹,才能成就非凡。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四、專注,是成就一切的根基 王陽明說: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閑話、管閑事? 一個人真心專注于一志,自然沒空抱怨、糾結、內耗。 所有的能量匯聚一處,事才能成,人才能立。 作家木心常年閉關寫作,拒絕采訪、遠離圈子,只與筆墨為伴。 他說:我專注的不過是一筆一畫,一句一段。 正是這種近乎固執的專注,讓他留下了如此純凈而深刻的文字。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五、專注,是每個人本自具足的能力 我們總認為專注靠毅力,實則它是一種心靈狀態。 王陽明強調知行合一。 知是專注之念,行是專注之舉,一念一行,本是一體。 你不需要成為超人,只需回歸本心,不一心二用,不自我消耗。 互聯網創業之父馬克·扎克伯格常年穿灰色T恤,他說:我不想在穿什么上浪費精力,我希望生活盡量簡單,才能專注于更重要的決定。 減少選擇、減少雜念,就是專注的開始。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王陽明有句名言: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外在的世界,因你的專注而顯現意義,內在的能量,因你的專注而蓬勃生長。 這世間最大的能量,從來不是四處奔波、八面玲瓏,而是一心一意,一事一生。 愿你從今日起,收心守意,專注當下。 不貪多、不猶豫、不彷徨——只把這一件事做好,只把這一生過明白。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