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生活給了我一地雞毛 文|李清淺 作為一個二寶媽媽兼自由工作者,如果說我有什么恐懼癥,大概就是假期恐懼癥吧。 一旦放假,兩個小朋友的方方面面全得安排得妥妥當當:吃飯、運動、學習還要帶出去長長見識。光是一日三餐就煞費精神,我偶爾點外賣調劑一下,但是,遇上暑假寒假這種長假,總不能天天點外賣吧? 朋友說最羨慕的是白娘子,自己雖然被壓在雷峰塔下,可是等她出來的時候,娃兒不但已經長大,而且中了狀元,她戲言:我不指望孩子中狀元,誰要給我帶到高考結束,她就是我的恩人。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老梗,《父母愛情》里安杰為什么有勇氣一直生一直生?因為有德華給她帶娃啊。 為了情緒穩定地度過長假,媽媽們也是各有各的招。 一個朋友平時不愛出差,但是,一到暑假就很積極地向領導表示自己尚需歷練,請領導把最難最硬的出差的任務交給自己。 另一個朋友是全職媽媽,一放暑假就全天24小時上崗,她最盼望的是周末,那樣就能把娃交給老公,她好喘口氣兒。 她甚至會故意跟老公鬧別扭,時不時來場離家出走,自己去喝咖啡逛街。當然,這屬于下下策,上上策當然是哄著老公帶娃出去逛,她恨不得他們有多遠走多遠。遺憾的是,每次她老公帶娃出去頂多一個小時就回來了。于是她只好自己離家出走。 最絕的是我一位網友,她把割痔瘡安排在了暑假。 她和老公說,你看好孩子就行了,我也不用你照顧,餓了我可以點外賣。看,為了那點難得的清凈,連手術臺都成了避風港。 在我看來,老秦的高光時刻也是帶娃出去,我完全不理解那些吐槽老公不會帶娃的人,什么“老公帶娃活著就好”。在我看來這簡直是沒苦硬吃:只要不讓我帶娃,我在家刷馬桶都樂意。 可惜,老秦這種高興時刻太少了。 當然,想要和孩子短暫分離一段時間也不是全無辦法,比如,把孩子送回老家和大自然親密接觸一段時光,沒有老家可回的則可以交給夏令營或冬令營。 夏令營除了貴簡直沒缺點,一個朋友某年暑假送孩子去了兩個夏令營,小朋友很開心,因為比在家里被媽媽逼著寫作業歡樂得多,她也很興奮,因為終于再次享受到了“自由價更高”,可惜這個價是“價錢”的“價”。 當然,這招也并不是萬無一失。一個網友吐槽,有一年把孩子送到夏令營,孩子第二天哭著給她打電話非要回家,她聯系帶隊老師,老師也說孩子情緒比較激動。 彼時孩子在三百里之外的另一個城市,她只好買了一張高鐵票連夜去接孩子,不開車是擔心自己因為激動一頭撞到哪里…… 前段時間脫口秀演員王小利講她“沒煩惱”的生活:45歲,未婚未育,為了顯得合群于是虛構了一個學習很好的小孩兒。她只要凡爾賽一句“全市也就排個前幾名吧”,馬上就能讓其他媽媽閉嘴。 其實她不需要強調孩子學習好,她只需要說“我家小孩兒的事情全是爸爸在操心”,就足夠讓很多媽媽閉嘴了。 媽媽們為什么在帶孩子與“一個人靜靜”之間選擇后者?無非是因為大多時候,她們只能被迫選擇前者。 很多爸爸在育兒上參與度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帶娃有很多隱性的付出:比如采購、安排一日三餐、做出行計劃、給孩子提供情緒價值。 我們爬山隊有個爸爸經常自己帶孩子去爬山,很多人夸這個爸爸帶娃大戶外優秀得不像話,卻沒有注意孩子穿的用的吃的全是媽媽準備的。而這,恰恰是媽媽的隱性帶娃成本。 有人稱之為“母職懲罰”,這在假期時候顯得尤為明顯,媽媽們想靜一靜的心情那么迫切,甚至想出各種奇招達到目的,是迫不得已的生存策略選擇。 想要媽媽們的假期恐懼癥消失,大概只有一個方法:“母職”與“父職”真正平等,而我不知道在孩子們長大之前盼來這一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