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秋天就這德行,立秋都過了半天了,白天那太陽曬在身上,還是火辣辣的,跟夏天沒兩樣。 前兩天,我一哥們兒,就是個一根筋,死活不信邪,非說節氣到了就是秋天,頂著大太陽去水庫干了一天。結果呢?魚護里干凈得能當鏡子照,自個兒倒是曬得跟剛從煤窯里爬出來似的。 他在釣友群里發照片吐槽,說:“這魚咋回事?不按套路出牌啊!” 我一看就樂了。我說你這不是跟魚過不去,你是跟季節犯擰。 秋天釣魚,最大的坑,就是把這三個月當成一回事。你以為是秋天,其實老天爺給你準備了三個完全不一樣的“劇本”。你拿第一幕的思路去演第三幕,那不叫釣魚,那叫白給。 今天咱就把這秋天的“三張臉”給說明白了,你聽懂了,保你接下來幾個月,不管天氣怎么變,心里都有底。 第一張臉:熱得要命的“秋老虎” 立秋剛過那陣子,純粹是“假秋天”。白天太陽一曬,水面都發燙,人坐在岸邊都直冒油。這時候的魚,跟咱一樣,就一個念頭:找個涼快地方待著,啥也不想干。食欲?不存在的。 這時候你要是還一根筋,奔著向陽的淺灘打窩,用著大腥大香的餌料,那我只能說你是“勇氣可嘉”。小雜魚能把你鬧到懷疑人生。 這個階段,咱就一個字:慫。 跟太陽躲貓貓:白天別出門,那是神仙難釣的時間。要么就天蒙蒙亮去釣個早口,要么就等太陽快下山了去釣個黃昏。最好的,是干脆晚上去夜釣,那魚口比白天強一百倍。再不然,就等個陰天、小雨天,老天爺幫你降溫了,你再出動。 往深里扎:淺水區是“桑拿房”,三米往下的深水區才是“空調房”。水庫大壩、深淺交界、老河道,這些地方水溫穩定,魚都躲在那兒。我剛學釣魚那會兒,就是在淺灘傻坐半天,后來一個老大爺指點我往深里試試,一竿下去,漂就動了。 吃的清淡點:這天,小魚比大魚還瘋。你那腥味餌料,下去就是給它們開飯。咱得反著來,用玉米、麥子這種清淡的谷物,或者帶點果酸味的餌料。小魚不愛吃,但大個的鯉魚草魚好這口。先把那些“熊孩子”給屏蔽了,大魚才有機會進窩。 釣得“笨”一點:野釣,風吹水流的,信號本來就亂。這時候魚吃口又輕,你要是調得太靈,一提竿一個空,能把心態搞崩。不如干脆釣鈍點,比如鉛墜躺底,抓那個死口。看見浮漂一個大黑漂或者猛地頂起來,再揚竿,穩穩當當。 ![]() 第二張臉:舒服得不像話的“黃金周” 等幾場秋雨一下,北風一吹,你感覺早晚出門得加件衣服了,那恭喜你,秋天最爽的“黃金周”來了! 這時候,水溫降下來了,魚也餓了一個夏天了,開始玩命地吃東西,準備“貼秋膘”過冬。 現在,你得把上一階段那個“慫”字給忘了。咱的策略,也要來個180度大轉彎,就一個字:干! 從深水殺回淺灘:魚不再躲著了,它們會成群結隊地跑到食物最多的近岸淺灘來。這時候,“秋釣邊”就是真理。一米到三米的水深,到處都是機會。 從清淡換回“重口味”:魚胃口好了,咱也別客氣了。腥香結合的餌料可以大膽用起來,誘魚快,留魚久。 從躲風變成迎風:只要不是大風天,迎著風釣絕對沒錯。風浪會把吃的都吹到你腳底下,還給水里加氧,魚就在那兒等著呢。 從釣早晚變成釣全天:除了大晴天中午那一小會兒,基本全天都有口。要是碰上個陰天,那更是從早到晚都能讓你忙活。 這個階段,沒那么多彎彎繞繞。找個好地方,窩子打下去,你就可以體驗“竿子跟縫紉機似的”是種什么感覺了。 第三張臉:冷颼颼的“鯽魚天” 霜降一過,水就涼了。大個的鯉魚、草魚開始不愛動了,吃口變得又輕又少。秋釣的“狂歡”結束了,但鯽魚的“主場”才剛剛開始。 這時候,咱的策略又得變。之前的“干”,得收一收,變成一個字:找。 找什么?找暖和。 從迎風變成躲風:大冷天的,誰還迎著風吹啊?找個背風、向陽的灣子,那才是最舒服的地方,不光你舒服,魚也覺得舒服。 從釣全天變成釣中午:最好的時間,變成了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太陽把背風向陽的淺水區曬得暖洋洋的,跟個“日光浴場”似的,鯽魚最愛成群地來這兒扎堆。 從釣雨天變成釣陰天:這會兒下雨,那就是雪上加霜,水溫一降,魚口立馬停了。反倒是那種沒風的陰天、霧天,光線暗,魚有安全感,會更大膽地到淺水來找吃的。 這個階段,考驗的就是你的耐心和觀察力。地方找對了,可能半天沒動靜,但一來,就是一群,連著上。 你看,秋天釣魚,是不是就跟“變臉”似的?你得跟著它的節奏變。它熱,你就慫;它舒服,你就干;它冷,你就找。 說白了,釣魚這事兒,就是別一根筋。魚永遠比你“懂”天氣,你得學會跟著它走,而不是指望它來配合你。把這三張臉認清了,你就把整個秋天給玩明白了。 以上內容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釣魚本該是釣無定律,文章只為幫助想要了解更多釣魚知識的釣魚新手,希望可以從中吸取經驗,多多漁獲,愛上釣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