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王羲之傳》記載:“又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其任率如此。”為了換取鵝群,王羲之甘愿用自己的書法作為交換。 ![]() 眾所周知,王羲之換鵝用的是自己所寫的《道德經》和《黃庭經》,千百年以來,人們只能見到后者,《道德經》則一直不知所蹤,甚至有學者認為,也許這只是個“傳說”,或者說史籍記載錯誤。 ![]() 但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的一次意外發現,證實了《晉書》的可信。人們在整理館藏文物時意外發現了一幅書法,經過對內容與跋文以及紙張的考證、鑒定,得出結論:這正是失傳已久的王羲之《道德經》真跡,當年他就是用這幅字換的鵝群。 ![]() 隨后,這件文物面向世界公開,國內有學者認為,唐太宗李世民正是見過這部書法后,才在自己撰寫的《王羲之傳》中加入以《道德經》換鵝群的情節。這部作品以小楷寫成,全卷完完整整,一字不缺,整整200行、5000余字,這也是目前已知的王羲之、乃至整個東晉保存最完好、字數最多、水平最高的小楷了。 ![]() 褚遂良在卷后跋文中寫道:“右道德經乃晉王羲之遺山陰劉道士書,道士以鵝群獻右軍者是也,歷宋、齊、梁、陳四朝,令入秘府遂良內省因得廁觀敬記其后。”進一步驗證了它的真實性。《小楷道德經》原本遞藏有序,清末時被日本藏家所得,后又被捐贈給美國,至今尚未歸還。 ![]() 王羲之這幅小楷用筆成熟,幾乎洗去隸意,比鐘繇、衛夫人的寬扁楷書更為修整自然,可以說開創妍美小楷的先河。橫畫起筆逆鋒藏筆后向右行,撇畫則露鋒切入,順勢而下,這種“藏露交替”的處理,避免了筆法單一化。通過提按區分層次,避免平板。 ![]() 結字欹正相生,突破了漢魏楷書的方正呆板,橫畫略向右上傾斜,豎畫微左斜,通過長橫的右展平衡欹側。中宮收緊,外延舒展,外框略呈弧狀,通過筆畫繁簡調整空間,避免“狀如算子”。王羲之小楷淘汰了隸書的“波磔” 筆法,將橫畫收筆“燕尾”改為回鋒,豎畫收筆“懸針”改為“垂露”,使楷書脫離隸書母體,成為真正獨立書體。 ![]() 臨摹王羲之的小楷,便是在學習正統純正的楷法,為學習魏碑、唐楷奠定基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