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的分配和運作,其實在全球歷史來看,都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現象。因為權力分配的問題,所以在華夏歷史上出現過宦官專權、外戚專權的現象。比如在東漢,基本上是外戚專權和宦官專權輪替,而唐朝歷史上,宦官專權甚至達到了巔峰。不過在整個明朝,卻只是存在宦官專權,但卻沒聽說出現過外戚專權,這其中原因何在? 1、權力托付問題 從管理學角度來說,當需要管理的范圍變大,分權是必然的事情。不過,權力分出去以后,如果失去制約的話,往往會導致上位者遭到架空。 ![]() 因為在古代華夏,不同的王朝會根據前朝情況,來優化、調整權力分配格局問題。 比如在西漢,皇帝喜歡器重外戚。原因很簡單:如果器重宗室,那宗室可能會起來謀反甚至篡位。因為漢文帝本身就是宗室出身的諸侯王,因為呂后死后,朝廷動亂的緣故,漢文帝才得以撿漏成為新的西漢皇帝,取代了原先的漢朝正統天子后少帝。 而相對來說,外戚的尊貴地位,往往需要依附皇權,如果失去皇權的支持,外戚也會隨之失勢。所以在西漢,外戚算是最為忠誠于皇帝的人。不過,隨著外戚勢力的做大,往往外戚又會出現反噬皇權的現象。 西漢的覆滅,根本原因就在于外戚王氏做大且失去了制約(當然根本原因是王政君的存在成為bug——王政君的高壽,讓王家得以在元帝、成帝、哀帝這三朝一直發展,到了平帝時期,王家的勢力基本上已經失控),最終外戚王莽推翻西漢。建立新莽朝廷。 2、明朝情況 當然明朝和之前華夏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有個本質上的不同:那就是明朝時期,科舉制度成熟,而且,世卿世祿的群體早就消失。世家把持朝政的情況一去不復返。 ![]() 當然,宦官其實也不是啥好東西。這一點明朝的帝王也很清楚。比如朱元璋在世的時候,也知道前朝的宦官專權對朝廷帶來的危害——宦官其實也是殘疾人的一種。而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殘疾人不少都存在心理問題(比如內心扭曲)。而宦官專權必然導致朝廷的吏治敗壞,最終對朝廷的運作造成腐蝕。 所以朱元璋在位期間,是禁止宦官專權的。 不過,對于后世明朝帝王來說,宦官還真成了必須啟用的力量。 首先,雖然明朝沒了世卿世祿的世家,但是,皇帝的很多指令在朝廷里,會受到部分士大夫的抵制。但是皇帝又不想皇權受限,所以,需要把權力下放給一些絕對服從自己號令的人。對于外戚群體,皇帝也覺得不如宦官值得信任:因為外戚雖然依附于皇權,但外戚本身也有一定的家族。如果讓外戚做大官,少不得外戚會顧慮自家利益,出賣皇家利益。而宦官不同,宦官沒有后代,而且沒了皇帝這個主子的支持,宦官不如狗。所以,對于宦官,更得器重——當然,雖然明朝的外戚沒有像漢朝王莽、北周楊堅那樣篡權,但是明朝外戚也在清兵入關以后,出賣了明朝的利益和清兵勾兌。所以明朝皇帝不信任外戚,也是合理的。 3、明朝宦官專權的特點 當然,明朝宦官專權和唐朝有本質上的不同。 ![]() 唐朝算是宦官專權的巔峰。因為宦官掌握了唐廷的中央武裝力量——神策軍的控制權。皇帝失去了制約宦官的本錢,所以宦官甚至有本錢操縱皇帝的廢立。但是在明朝,宦官完全依附于皇權。 所以,不論明朝的宦官勢力發展多大,一旦和皇權抵觸,被消滅是分分鐘的事情。 典型的例子就是魏忠賢:魏忠賢在天啟帝在位后期號稱九千歲。但是一旦崇禎帝發難,魏忠賢幾乎毫無招架之力,就被崇禎帝鏟除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