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人的名字與他的音樂親入眼簾和耳朵:喬瓦尼·馬拉蒂(Giovanni Marradi),一個跨越時代的音樂傳奇。1952年他誕生于意大利這片藝術沃土。他是集新世紀音樂家、鋼琴大師、作曲巨匠、教育先驅及創新發明家于一身的全才。自幼與琴為伴,喬瓦尼5歲便踏上了音樂之旅,而令人驚嘆的是,年僅7歲的他,便以一曲《Just for you》在世界樂壇初露鋒芒。 最近有同行說起:做心理咨詢不懂音樂還真的做不好這個工作。很多同行不見得都有這個意識。問題是“懂點音樂的什么”?這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一個是音樂與生活的關系。 關于音樂恩格斯早有結論:“音樂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以及“在所有藝術中,音樂能夠產生與廣大群眾的合作,并且在表達力量上也是佼佼者”。 第二個是生活與美的關系。 記得俄國哲學家、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在其1855年著作《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系》中提出的核心美學觀點:“美就是生活”。 音樂能給人們帶來的是:歡快舒緩激情平靜……生活就是有張有馳有起有落有悲有喜…… 看來美與生活、生活與音樂,這三者的關系是密不可分。 第三個是心理咨詢(心理治療)關注點是什么?無論是什么流派與技術,對來訪者的關注都離不開的是“情感”。 弗洛伊德早期與布洛伊爾合作時,對癔癥的研究中就意識到“焦慮神經癥”。情感問題與“焦慮”問題密不可分。為了防御焦慮就有了力比多向外:攻擊。 根據對嬰兒和兒童的精神分析觀察,帕倫斯(1973,1979)描述了攻擊驅力行為的三大趨勢: (1)非破壞性攻擊(如以探索、掌控和控制自體及環境為目的的肌肉運動); (2)非情感性的破壞性攻擊(如自我保護的咬和咀嚼等進食行為,可能在進化上與動物的獵物攻擊有關); (3)敵意破壞性攻擊(先見于新生兒對不愉快情況的暴怒反應,隨后直接指向受挫的客體或轉移到對其他客體的咬、打和其他破壞性行為,以及從生命第二年開始的施虐形式一以做出嘲弄和折磨行為為樂)。——摘自《精神分析的技術與概念》 而音樂就會細致有層次的展示了“攻擊”的不同:正面的積極的到破壞的消極的變化。 而我們對來訪者的工作之一,就是將來訪者內心世界的感知力與外在世界的認知力之間,有來比較好的“恰當、和諧、協調、平衡”等等處理能力。如果以“攻擊”為例,就是從破壞的消極的攻擊到正面的積極的攻擊的“變化”。 “變化”才是音樂的靈魂! “變化”才是美學的真諦! “變化”才是心理咨詢的動力! “變化”才是生活永恒不變的真理! 所以懂點音樂是做好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工作的必修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