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瀏覽社媒時,看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忍不住想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有網友疑惑地發問:“一只股票明明賺50%,賣掉一半之后,按理說盈利應該變成100%才對啊!怎么券商APP上居然顯示200%?這軟件是不是在忽悠我?” 結論是,券商沒有算錯。收益率計算是個非常復雜的事情,和我們日常直觀的計算思路有很大差異。 收益率翻倍的真相 買賣股票類似做生意,賣出資產收回的錢,首先要用來彌補成本,剩下的部分才會算成利潤。以網友的情況舉個例子,假設他當初花100元買了某只股票,此時他的持倉成本就是100元。后來股票漲到了150元,這時候賬戶里的市值比成本多了50元,對應50%的盈利,這一步大家都能算明白。 接下來他賣掉了一半倉位,也就是賣出了市值75元的股票。這時候關鍵的計算差異就出現了:按照“攤薄成本”計算收益率的方法,賣出的75元會優先被用來抵扣初始成本。100元的成本,扣除賣出的75元后,剩下的那一半股票對應的成本就變成了100-75=25元。這時候再算盈利,剩下的股票市值還是75元,減去剩余成本25元,實際利潤是50元,收益率為利潤(50元)÷成本(25元)= 200%,這就是為什么網友會看到收益率突然翻2番的原因。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按照這個邏輯繼續推演,當股票價格再漲一點,比如漲到200元時,要是把一半倉位賣掉,收回的100元剛好覆蓋初始100元的成本,這時候剩下的股票持有成本就變成了0元。 此時打開券商 App,收益率就不顯示了,因為任何數除以0都等于無窮大。通過股票分紅和高拋低吸,一只股票的成本甚至可能是負數,此時,收益率也無法顯示。其實這只是算法導致的顯示問題,并非真的沒有收益,這些情況確實很容易讓不了解算法的投資者產生誤會。 常見的四種收益率算法 其實大多數券商 App 都考慮到了不同投資者的計算習慣,提供了四種常見的收益率計算方式,上文說的“攤薄成本法”只是其中一種,并非唯一標準。另外三種方法是時間加權法、資金加權法和最大成本法。 “時間加權法”更注重“每一段時間內的收益表現”,不會因為中途資金進出而影響單段時間的收益計算。比如1月1日投入100元買股票,1月31日漲到 150 元,2月1日又追加投資100元,2月28日賬戶總市值漲到 350 元。時間加權會先算1月的收益率(150元-100元)÷100元=50%,再算2月的收益率(350元- 150元-100元)÷(150元+ 100元)=40%,最后通過公式合并兩段時間的收益率,得出整體收益率(50%+40%)÷2=45%,這種算法適合用來評估投資策略本身的表現。 “資金加權法”也叫“內部收益率”,即IRR。這種算法重視資金進出的時間點對整體收益率的影響。比如同樣是1月投入100元、2月追加100元,資金加權會把2月投入的100元只算一個月的收益,而1月投入的100元算兩個月的收益,最后根據資金占用的時間權重來計算平均收益率。這種算法更貼近實際的“資金使用效率”,也能夠更準確地反映投資者的實際收益情況。 “最大成本法”使用賬面盈虧除以投資期間累計最大投入金額,含利息或追加資金。這個算法接近大多數人最直觀的計算思路,適合只想看“整體賺了多少”的投資者。 對于絕大多數普通投資者而言,沒有頻繁的買進賣出,其實最簡單直接的方式還是以總額來計算:投入的總資金是多少,最終拿回的總資金是多少,兩者之差就是利潤,利潤除以投入總額就是收益率。 如果過度追求高收益率數字可能會帶來誤導。有的人為了做高收益率,喜歡頻繁買賣、調整倉位,但這很容易導致出現“賺了比例沒賺錢”的情況。而且,頻繁博弈可能會養成不好的投資習慣,增加交易成本,反而降低整體收益。 總之,投資的核心是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而不是追求數字上的浮夸。 |
|
來自: 江南一魚6jvvqc > 《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