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傳抄古文字構形為“隺”,小篆構形與楷書一致,由“隺、鳥”左右組成。 “隺”用形,在此表示其高了又高的脛、頸俱長之狀;“鳥”用義,表示鳥類。配音“賀”,去聲,表示祝賀、慶賀。 構意是指此鳥善舞善鳴,仿佛總在慶賀著什么。 本義是仙鶴、丹頂鶴,今作鶴科禽類的統稱。鳥類的一屬,皆為大型涉禽,全身白色或灰色,生活在水邊,吃魚、昆蟲或植物。 丹頂鶴性情高雅,形態美麗,素以喙、頸、腿“三長”著稱。直立時可達一米多高,看起來仙風道骨,被稱為“一品鳥”,地位僅次于鳳凰。 古人認為鶴是長壽的仙禽,常用來比喻、頌贊人的長壽。由于鶴多為白鶴,故也常以鶴喻白。 鶴立雞群,表示就像鶴站立在雞群中似的。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里顯得很突出。 出處:東晉·戴逵《竹林七賢論》嵇紹入洛,或謂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見嵇紹,昂昂然若野鶴之在雞群。” 《周易·中孚》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鶴鳴》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白華》有鹙在梁,有鶴在林。《逸周書·王會解》正南甌鄧、桂國、損子、產里、百濮、九菌,請令以珠璣、玳瑁、象齒、文犀、翠羽、菌鶴、短狗為獻。《左傳·閔公二年》冬,十二月,狄人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景公養勇士三人無君之義晏子諫》當是時也,冶少不能游,潛行逆流百步,順流九里,得黿而殺之,左操驂尾,右挈黿頭,鶴躍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關尹子·七釜》得道之清者,物莫能累,身輕矣,可以騎鳳鶴;得道之渾者,物莫能溺,身冥矣,可以席蛟鯨。《墨子·卷五·非攻下》遝至乎夏王桀,天有酷命,日月不時,寒暑雜至,五谷焦死,鬼呼國,鶴鳴十夕余。《孟子·梁惠王上》詩云:“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 《莊子·外篇·駢拇》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雜篇·徐無鬼》君亦必無盛鶴列于麗譙之間,無徒驥于錙壇之宮,無藏逆于得,無以巧勝人,無以謀勝人,無以戰勝人。又,故曰:鴟目有所適,鶴脛有所節,解之也悲。《韓非子·十過》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道南方來,集于郎門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 《淮南子·說山訓》雞知將旦,鶴知夜半,而不免于鼎俎。《說林訓》鶴壽千歲,以極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盡其樂。西漢·東方朔《楚辭·七諫·怨世》梟鸮既以成群兮,玄鶴弭翼而屏移。《自悲》鵾鶴孤而夜號兮,哀居者之誠貞。西漢辭賦家·路喬如《鶴賦》白鳥朱冠,鼓翼池于。舉修距而躍躍,奮皓翅之翼翼。宛修頸而顧步,啄沙磧而相歡。豈忘赤霄之上,忽池籞而盤桓。飲清流而不舉,食稻粱而未安。故知野禽野性,未脫籠樊。賴吾王之廣愛,雖禽鳥兮抱恩。方騰驤而鳴舞,憑朱檻而為歡。 《說文》鳴九皋,聲聞于天。從鳥,隺聲。《段注》鶴鳴九皋,聲聞于天。“鶴”字今補,此見<詩·小雅>。毛曰:皋,澤也。言身隱而名著也。<爾雅>無“鶴”,故稱詩。后人“鶴”與“鵠”相亂。 《博物志》耳響則聽遠,眼赤則視遠,其色似雪。《相鶴經》鶴,陽鳥也,而遊于陰。行必依洲渚,止不集林木。《埤雅》形定而色白,食于水,故喙長;軒于前,故后短;棲于陸,故足高而尾凋;翔于云,故毛豐而肉疎;大喉以吐故,修頸以納新,故壽。<內典>曰:鶴,影生。<禽經>曰:鶴以聲交而孕。張華云:雄鳴上風,雌承下風則孕。 《廣韻》似鵠,長喙。《集韻》似鵠,長頸高腳,丹頂白身,頸翅有黑。常以夜半鳴,聲聞八九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