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官場,吏部作為六部之首,號稱“天官”,掌管全國文官任免、考課、升降、勛封、調動等事務,可謂是權力核心中的核心。
而吏部的二把手——左侍郎和右侍郎,更是眾多官員仰視的存在。
那么問題來了:左侍郎和右侍郎,到底誰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了解清朝六部的基本組織架構。
清朝每部設尚書一人,為一部之長官,相當于今天的部長;設左侍郎、右侍郎各一人,均為副長官,相當于今天的副部長。
從表面上看,似乎“左”在“右”前,左侍郎應該大于右侍郎。
在許多傳統文化場合,確實是以左為尊。
例如古代官制尚左,宰相稱“左相”尊于“右相”;再比如我們現在開會合影,領導人的座位順序也是以左為上。
但清朝的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簡單。
在清朝六部中,右侍郎的地位實際上高于左侍郎。
這聽起來有些違反直覺,但背后的邏輯卻很有意思。
這與清朝的“滿漢分途”制度有關。
清廷為維護滿人統治特權,在中央各部實行“滿漢復職制”。一個崗位上安排兩個人:一個滿人,一個漢人。
吏部尚書、左侍郎、右侍郎這些職位,都分別設有滿缺和漢缺各一人。所以吏部實際上有:
滿尚書、漢尚書各一
滿左侍郎、漢左侍郎各一
滿右侍郎、漢右侍郎各一

關鍵來了:在排位順序上,并非先排左再排右,而是先排滿再排漢。
朝廷正式的排名順序是:
滿尚書 → 漢尚書 → 滿左侍郎 → 滿右侍郎 → 漢左侍郎 → 漢右侍郎
看出玄機了嗎?滿右侍郎排在了漢左侍郎之前。也就是說,一位滿人擔任的右侍郎,地位高于一位漢人擔任的左侍郎。
從權力實質來看,滿官權力遠大于同級別的漢官。
各部政務實權多操于滿官之手。滿尚書、滿侍郎的決策權重遠高于他們的漢人同僚。
漢官往往更多是象征性的副手,處理日常事務性工作。
如果是一位滿右侍郎和一位漢左侍郎相比,毫無疑問是滿右侍郎地位更高、權力更大。
那么,如果是同一民族身份來比較呢?
滿左侍郎 vs 滿右侍郎:左侍郎排名仍略高于右侍郎。
漢左侍郎 vs 漢右侍郎:同樣,左侍郎排名高于右侍郎。

結論是:
1、在名義排名上,左侍郎高于右侍郎(同民族前提下)。
2、但在實際權力和地位上,起決定作用的往往是民族屬性。一位滿人右侍郎的地位和實權,遠超一位漢人左侍郎。
3、整體而言,滿右侍郎是吏部實際上的第三號人物(僅次于滿尚書、漢尚書),而漢左侍郎則排名第四。
看似簡單的左右之分,背后隱藏的卻是深刻的民族等級與權力博弈。
這一點微妙的差異,也正是清代政治生態的一個精彩縮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