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絕大多數教師的初衷都是希望學生能夠學有所成。然而,在現實中,確實存在許多因素導致他們的教學行為在客觀上阻礙了學生成為高效能學習者。將這種現象歸咎于教師個體是簡單且不公平的。這背后是系統性、結構性和觀念性的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以下是幾個主要原因: 1. 系統性壓力與評價體系的錯位 應試教育的主導地位導致考試(如中考、高考),成為衡量學生學業成就和教師教學質量的最終,甚至是唯一標準。這種體系獎勵的是短期內的高分,而不是長期的學習能力。教師被迫采用“最高效”的應試策略,如“題海戰術”、模式化解題、反復灌輸知識點。這些方法或許能提高分數,但卻嚴重扼殺了學生的主動探索、批判性思維和元認知能力——這些正是高效能學習者的核心。 “效率”的定義被扭曲為“在最短時間內覆蓋最多的考點”,而真正高效能學習的“效率”是“以最省力的方式實現知識的深度理解和長期記憶”。這兩個“效率”是根本矛盾的。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和應對考試,只能選擇前者。 2. 教師自身的認知與局限 許多教師自己就是傳統教育模式的產物,他們傾向于“教他們所被教的方式”。他們可能缺乏對現代學習科學的了解,不知道什么是主動回憶、間隔重復、成長型思維等。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項目式學習等高效學習活動,往往意味著課堂會變得更加“嘈雜”和“不可預測”。一些教師害怕失去對課堂的控制,認為一個安靜、整齊、由教師主導的課堂才是“好”的課堂。 當教師對自己所教的科目非常熟悉時,“知識的詛咒”讓他們很難想象學生在初學時會遇到的困難。他們可能會跳過在他們看來“理所當然”的步驟,導致學生無法建立起知識間的聯系,只能死記硬背。 3. 現實的教學挑戰 在一個有四五十名甚至更多學生的班級里,教師幾乎不可能對每個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無法關注他們每個人的學習過程和元認知發展。標準化的“一刀切”講授成了最現實的選擇。 教師除了教學,還承擔著大量的行政工作、備課、批改作業、與家長溝通等任務。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設計和實施復雜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實施許多高效學習策略需要相應的教學資源、技術支持和培訓,而這些在很多學校是缺乏的。 4. 文化和觀念上的障礙 “權威”的傳統觀念把教師被視為知識的絕對權威,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被動接收。這種觀念使得提問、挑戰和自主探索等高效學習行為不被鼓勵。很多家長關心的同樣是分數和排名。如果一個老師花很多時間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方法,但短期內分數沒有顯著提升,很可能會面臨來自家長的壓力。 總的來說,教師并非主觀上想阻礙學生,而是他們身處一個以“分數”為核心驅動力的巨大系統中。這個系統從上至下、從下至上雙向發力,迫使他們選擇最直接的應試教學路徑。他們就像是戴著鐐銬的舞者,即使知道有更好的教育方式,但在現實的重重限制下,往往只能選擇那條最安全、最符合系統要求的道路。 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寫作本文的目的是提醒“教育人生”的朋友們,與其尋找提高學習成績的“妙招”,不如反思自己的實踐:我們是如何阻礙學生成為高效能學習者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