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眾所周知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但“小中風”未必有多少人了解,而現實中“小中風”卻能惹出大麻煩。 女子“小中風”發作后沒在意 3天后突發大面積腦梗 52歲的李阿姨是社區食堂的廚師,那天她正在切菜,突然手一抖,菜刀掉了下來。她靠在墻上坐了幾秒,臉色發白,說話也有些含糊。 廚房里其他人嚇了一跳,正準備打120,李阿姨卻突然“恢復正常”了,還笑著說是“低血糖”。她家人聽說后也沒太在意,覺得“人都恢復了,肯定沒事”。 ![]() 不料,就在“沒事”后的第3天,李阿姨早起時突然摔倒,半邊身體動不了,說不出一句話。入院后經CT檢查,發現是腦梗,且面積不小,已經錯過了溶栓時機。 卒中發生后的4.5小時至6小時是救治的黃金期。靜脈溶栓及動脈取栓治療能夠最大程度減輕腦部損害,使致殘率降低40%。 ![]() 什么是“小中風”?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俗稱“小中風”,是指由局部腦或視網膜缺血引起的短暫性神經功能受損。發作時通常只持續幾分鐘,大多數患者的癥狀和體征會在1小時內消失,最長不超過24小時。 “小中風”多數發生在50歲至75歲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它的發病與動脈硬化有關。 ![]() “小中風”與腦梗死有區別
也就是說,發生“小中風”的一小段時間內,血栓只是“路過”了腦血管,沒有完全堵死。不過,正因為它恢復得快,很多人會把它當成“犯困”“低血糖”“頸椎不好”,甚至覺得是“累的”……實際上,這恰恰是大腦下達的“最后通牒”。 出現哪些情況需警惕“小中風”?
“小中風”后必做3件事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神經內科三病區黃曉松主任醫師提醒,如果患者能在第一次“小中風”發作后做個腦血管影像,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控制好血壓、血脂、血糖,再調整生活方式,后面的“大中風”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所以,“小中風”發作后,務必引起警惕。 緊急就醫評估 首選前往有“卒中中心”的醫院,經醫生評估后進行相關檢查。 “小中風”預示著腦組織內可能已有不可逆轉的腦血管損害,需進行全面的病因學評估,找出發病原因,才能制定精準的二級預防方案,預防致殘性嚴重腦卒中事件發生。 進行針對性治療 大多數“小中風”都與血管中形成的暫時性血栓有關,通常病因與腦內小動脈硬化閉塞相關,它的治療基于抗血小板藥物,同時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危險因素。 特殊情況下,“小中風”也可能是因為某側頸動脈發生嚴重狹窄,腦組織血流灌注不足所致,這種情況可能需要神經介入手術或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來解決。 長期預防
想要預防“小中風”的發生,就得積極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建議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進行規范的腦卒中篩查。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飲食、多吃高膳食纖維的食物,以及戒煙限酒等。 ![]()
廣東省中醫院腦血管病專科主任醫師尤勁松表示,快步走對降低中風風險特別有用。在12分鐘內走完1公里的距離,這個速度可以讓心肺功能得到有效增強。 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每天可快走半小時到1小時、每周運動5次以上。快步走時應以微微出汗、稍感覺到累為標準,第二天起床不覺疲勞即可。 在此提醒 立秋后一些地區氣溫開始下降 心腦血管疾病漸漸增多 此時一旦出現意識障礙、偏癱 失語、肢體麻木、頭暈等癥狀 不管是否為“小中風”發作 都應第一時間就醫檢查 以免錯過溶栓黃金期 釀成嚴重后果 來源:國家應急廣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