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0年,年輕的叔本華憑借《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被聘為柏林大學哲學老師。 彼時,黑格爾是柏林大學的哲學教授,更是哲學界的教父一樣的存在。 叔本華帶著年少的輕狂,高調地宣稱自己是復仇者,專門來挑戰(zhàn)黑格爾的權威。 然而,課程開始后,叔本華便一敗涂地。 他口才很好,講課像演講,充滿激情,他的課程還做了大量的宣傳,可是,他還是只吸引到5個學生。 在他教室的隔壁,黑格爾講課,帶著一股濃重的口音,講課像念經(jīng),只有講到重點的時候,才會提高音量。 在叔本華看來,這簡直難以接受,可是,黑格爾的課程,卻吸引了無數(shù)學子,教室人滿為患。 叔本華不死心,不斷挑戰(zhàn),不斷失敗。 這就是當時黑格爾的影響力,全校只有三四百學生,但來聽黑格爾的課的學生,就有近百人。 人們評論黑格爾: 在一個不平凡的時代,度過了平凡的一生。 他的性格不怎么討人喜歡,所以很多人也對他的生平?jīng)]那么多興趣,在很多人眼里,他頑固,墨守成規(guī),野心勃勃。 除了哲學,他一生平平無奇,不是打工,就是努力打工。 這的確是黑格爾的一面。 但黑格爾是多面的,在這不討喜的一面背后,他笨拙得可愛,身處逆境不屈不撓。 他一生除了哲學思考,還有一個私生子,其他的,沒有什么值得八卦的離奇經(jīng)歷。 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訴我們,人是自己的創(chuàng)造。 他說: 一個深刻的靈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 ![]() 011770年8月27日,黑格爾出生在一個官吏家庭,父親是斯圖加特市的稅務局書記。 有關他的童年,記錄很少,只知道他熱愛讀書,所有的零花錢,都用來買書。 在他11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 在學校,黑格爾每門功課都出類拔萃,但父親依然覺得,在學校學到的東西是不夠用的。 因此,父親給黑格爾請了家庭教師。 1785年,他入讀文科中學。 黑格爾喜歡讀書,而且博覽群書。 讀書的時候,他偏愛嚴肅讀物,在許多人看來無聊透頂?shù)臅瑓s是他的最愛。他看書喜歡做筆記,進行摘錄。 所有的摘錄,都分門別類,按照語言學、美學、面向學、算數(shù)、幾何、歷史、哲學、神學進行分類。 每一類,都按照字母進行排序,他會把摘錄的東西全部放入相應的分類,以便進行查閱。 在他少年的時候,并沒有什么特別出奇的地方,既沒有非凡的文學天賦,也不見特立獨行的革新天賦。 他喜歡寫日記,可是日記都是一些瑣碎的記錄,沒有語言美感,不見詩意,也沒有遠大志向。
這樣的日記,也實在沒什么意思,就連自己被老師叫到辦公室,也都在他的日記里出現(xiàn),還為沒有被訓斥沾沾自喜。 多年后,他的傳記作家?guī)熘Z·菲舍爾說:
人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 生命里某個階段展現(xiàn)出來的某些東西,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 ![]() 02黑格爾,這位安分守己的少年,熟讀古典文學,熟悉希臘悲劇,對古代詩人耳熟能詳。 在他看來,古代的詩人關注的是如何為真理服務,而現(xiàn)代很多詩人,卻是拼命取悅讀者。 他口才一般,講話沒啥激情,因此在班上講述自己的作文,總是平平無奇。 文科中學畢業(yè)前,他需要做一次演講,在演講中,他大吹彩虹屁,推崇老師。 這些吹捧顯得僵硬,聽得讓人尷尬,卻是當時都流行品種。 所以畢業(yè)的時候,黑格爾拿到了獎學金,盡管不全是吹捧的功勞。 1788年,18歲的黑格爾,進了圖賓根神學院,主修神學和哲學。 這個學校教學的目的,是為基督教培養(yǎng)牧師,這里的一切,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稍有違反,就要受到懲罰。 學生全都穿著黑色的修道服,外人都戲稱“黑鬼”。 學校還有騎馬和擊劍課程,但黑格爾完全不感興趣,他只是喜歡讀書,周圍的人給他取了一個外號: 老頭子。 這位老頭子,也確實像一位知心大哥哥,跟誰都合得來,所有人都愿意跟他做朋友。 他很合群,別人干什么他就跟著干什么,他喜歡喝酒,喜歡玩牌,喜歡吸鼻煙。 有一次,他在宿舍喝醉了,恰逢老師來檢查,同學將他藏起來,才逃過一劫。 在黑格爾入學的那一年,荷爾德林也進了神學院,和黑格爾是同學。 兩年后,謝林也成了黑格爾的師弟。 大革命爆發(fā)后,黑格爾對政治癡迷,思考時事,尋求治國良策。 他的想法甚至有些激進,他支持大革命,擁護拿破侖,覺得拿破侖是自由之光。 這樣的行為和思想,在神學院差不多就是離經(jīng)叛道。 可黑格爾也終究有所克制,并沒有成為出頭鳥,因此,也順利畢業(yè)。 離開學校,他的人生,也才剛剛開始。 每一次離開,都是一次重生。 ![]() 031793年,黑格爾從神學院畢業(yè)。 他沒有投身宗教事業(yè),沒有去做牧師,他去瑞士,做了家庭教師。 當家庭教師,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和精力,黑格爾有了大量的時間,進行閱讀,進行學術研究。 他對康德的著作領悟越來越深,他對謝林說:
他寫:
他繼續(xù)強調:
他誠摯地呼喚:
此時,他的師弟謝林,早已功成名就。 黑格爾覺得,謝林遠遠超越了他,所以在謝林面前,他不談自己的學術研究,只講前人的思想。 謝林讓他談論自己的研究成果,他說: 不值一提。 這當然只是黑格爾自己的說法。 人是在思考和行動中塑造自己的。 他思考國家,覺得國家是一個機械、反人道的機器,所以他說:
但黑格爾自己大概也想不到,此時他將國家攻擊得一文不值,可是日后,他會成為一名國家的擁護者。 人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結果。 因此,在創(chuàng)造人生的人眼里,人生充滿無數(shù)可能,只有在忍受者的眼里,人生只有一個樣子。 ![]() 041799年,黑格爾的父親老黑格爾去世,給黑格爾留下了一筆遺產(chǎn),快30歲的黑格爾,辭去了家庭教師的工作。 每一次離開,其實都是一次新生。 他不想一直做家庭教師,想做一名大學教授。 在謝林的鼓勵下,黑格爾前往耶拿大學,尋找工作。 此時的謝林,年僅二十四歲,卻已經(jīng)是耶拿大學的副教授,哲學著作聞名于世,是耶拿大學年輕學子們的崇拜偶像。 謝林也是一位激情澎湃的演說家,他的課很受歡迎,每次上課,總被圍得水泄不通。 在謝林的幫助下,黑格爾成了耶拿大學的編外講師。 教師黑格爾,在講臺上上課,就跟在家里的書桌前一樣,翻翻筆記本,尋找要講的部分。 一邊講課一邊吸鼻煙,又咳嗽又打噴嚏。 他講課,聲音低沉,字斟句酌,唯有講到本質性內(nèi)容的時候,聲音才會突然變得洪亮。 講課的時候,他我行我素,從不考慮怎么將內(nèi)心變得簡單易懂,所以同學們稱他: 木頭黑格爾。 這是外號,也是他性格的體現(xiàn)。 在耶拿大學,黑格爾是最特立獨行的老師,經(jīng)常陷入沉思,忘乎所以,有一次,他記錯了上課時間,提前一個小時去,完全沒有注意到,教室里面坐著另一批學生。 等到他的學生來上課,黑格爾沉思說說:
他微微一笑,繼續(xù)上課。 在耶拿大學,黑格爾是孤獨的,自從謝林離開后,他沒有朋友,不被理解,人家嘲笑他:愚昧主義者。 學校的上司也不喜歡他,他看不到未來,工資又低,連養(yǎng)活自己都成問題。 他想要離開,卻處處碰壁,不得已,黑格爾向歌德尋求幫助。 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不是因為他們喜歡孤獨,而是因為在身邊找不到同類。 ![]() 051806年,歌德給黑格爾找到一份年薪100塔拉的工作,這微薄的薪水,簡直讓人不敢置信。 畢竟在耶拿大學,一個節(jié)儉的大學生一年生活費大約200塔拉。 黑格爾省吃儉用,勒緊褲腰帶,才用這點錢活了下來。 生活艱難,但黑格爾的學術研究并沒有落下,《精神現(xiàn)象學》終于接近尾聲。 可是,普法戰(zhàn)爭卻打響了。 耶拿被占領,黑格爾的生活,也被嚴重影響,一些蓬頭垢面的士兵沖進他的住所,黑格爾坦然自若,臨危不亂。 他拿出好酒好菜招待這些擅入者,他們也沒有為難黑格爾,然而,沒多久,第二批士兵又來了。 黑格爾跟著房東,逃之夭夭。 離開的時候,他拿著一個籃子,將《精神現(xiàn)象學》的手稿裝進去,匆匆離開。 逃亡期間,他完成了《精神現(xiàn)象學》的最后的工作。 這本書出版后,影響甚大,馬克思將其稱為“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 黑格爾在精神的世界里漫游,去闡述精神的流浪,從意識到自我意識,從主觀精神到客觀精神,從客觀精神到絕對精神。 人的自我創(chuàng)造,是一種過程,人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結果,人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結果。 勞動所怎樣創(chuàng)造人的? 為了發(fā)展,人與人必須建立一種積極的關系,統(tǒng)治和服從的關系,也就是主人和奴隸島關系。 那些勇往直前、始終保持自己尊嚴的人,成了主人。 那些甘愿被統(tǒng)治、不愿自己思考的人,成了奴隸。 奴隸創(chuàng)造了自己。 直到有一天,奴隸島意識覺醒,有了自我意識,發(fā)現(xiàn)自己不但是為了主人活著,也是為了自己活著。 他們才會試著擺脫這種關系。 黑格爾說: 一個不曾把生命拿去拼一場的人,誠然也可以被承認為一個人,但是他沒有達到他之所以被承認的真理性作為一個獨立的自我意識。 《精神現(xiàn)象學》出版后,即便依然很多人不理解,但恰如黑格爾說的,真理不是錢幣,現(xiàn)成地擺在面前,撿起來就可以裝進衣服兜。 真理需要在認識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被掌握的。 探尋真理之路,進一步,有一步的歡喜。 ![]() 06人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產(chǎn)物。 黑格爾說:
然而,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也許,這是世間最艱難的路途,成為自己。 由于普法戰(zhàn)爭的影響,黑格爾在一個早春三月的上午,揮別耶拿。 他乘著一輛郵車,去了班堡,在一個日報做了編輯,因為老板許諾他,盈利的一半給他做報酬。 但黑格爾離開耶拿,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他的私生子出生了,這事作為一個丑聞,快速傳播。 黑格爾在耶拿已經(jīng)待不下去了。 去了班堡,黑格爾給自己的一眾故友寫信,呼吁他們來投稿。 可是,辦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動不動就得罪人,黑格爾苦苦支撐一段時間,就完全失去了興趣,只想離開。 1808年,黑格爾成為一個文科中學的校長,這一干,就是八年。 黑格爾鼓勵學生,要勇于發(fā)揮自身的力量。 對于學生,他從不輕慢,而是尊稱他們?yōu)椤澳被颉跋壬保麖牟浑S意地直呼其名。 聽過黑格爾上課的學生,都對他贊不絕口,引以為榮,因為自己的老師曾是大學教授,是著名學者,是《精神現(xiàn)象學》的作者。 更厲害的是,黑格爾不但傳授哲學和宗教,有時候還會替別的老師講授文學、希臘語、拉丁語、高等數(shù)學。 他似乎啥都會。 在他的課上,學生可以隨意提問,只要不懂,黑格爾就會耐心講解。 作為老師,黑格爾似乎成熟了。 他說個慢性子,做事很慢,研究很慢,做人也很慢。 但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走得多快,而是我們有沒有慢慢靠近自己的目標。 ![]() 07快四十歲的時候,黑格爾想結婚了。 他請求朋友為他介紹一個妻子,可是這個女人,卻率先來到他的世界。 那是一個比黑格爾小二十歲的女孩,1811年4月,她接受了黑格爾的求婚。 這段感情,遭到了女孩父母的強烈反對,因為此時的黑格爾,太窮了,養(yǎng)活自己都得扣扣搜搜的。 很多人都知道,這位中學校長,經(jīng)常借錢過日子。 幸好,他申請的大學教授職位有了著落,否則,這段婚姻,不知道會不會有結果。 他有了大學教授的工作,婚姻也沒遭到反對,可是此時的黑格爾,已經(jīng)五個月沒發(fā)工資了。 連準備婚禮的錢,都沒有。 1811年9月,婚禮完成,黑格爾說:
婚后,黑格爾依舊勤儉持家,家里的每一筆開銷,他都記錄在案。 朋友說:
他精明得近乎市儈,可他毫不在乎。 除了這些生活瑣事,他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哲學研究,《邏輯學》出版后,黑格爾的名聲越來越大,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他的課上,學生越來越多,剛開始,他只有四個學生,到1817年夏季,聽他課的學生多達七十人。 這是一個什么概念?整個海德堡學生總共不到400人。 但他依舊是一個古怪的人。 古怪到什么程度呢? 有一次,黑格爾專心思考一個問題,在一個地方站了一天一夜。 還有一次,他邊走邊思考,天下著大雨,他一只鞋掉進泥坑里,但黑格爾若無其事繼續(xù)走,完全沒有意識到鞋子少了一只。 哲學家蘇格拉底,也經(jīng)常這樣思考,蘇格拉底覺得,這是與神對話,是神對他的召喚。 哲學家不是生而知之的人,他們是愛智慧的人。 ![]() 081817年夏天,《哲學全書》出版。 奴隸使自己永生為奴,哲學家使自己成了哲學家,黑格爾使自己成了黑格爾。 沒有思考,就不會有現(xiàn)在的黑格爾。 黑格爾用它的影響力,用他的哲學,敲開了柏林大學的門,柏林大學邀請黑格爾加入,年薪2000塔拉,相當于他在海德堡大學收入的兩倍。 十幾年前,他還為了一份年薪100塔拉的工作四處求人。 收到邀請,黑格爾考慮了兩個星期,決定前往柏林任職。 此時的黑格爾,已經(jīng)是哲學教父。 他的影響力,無人可以撼動。 兩年后,年輕的叔本華寫出了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有了自己的哲學體系,成了柏林大學的老師。 叔本華想傳播自己的哲學,可是在黑格爾面前,他無能為力。 這就是主流對其他東西的壓迫。 黑格爾因為其巨大的影響力,成了主流最有力的代表。 但黑格爾并沒有就此停止,他繼續(xù)思考,繼續(xù)創(chuàng)作,他的《法哲學原理》出版。 有人贊同,有人反對。 有人恭維,有人詆毀。 他畢竟不是錢幣,無法讓所有人喜歡,更何況,黑格爾為政府服務,本身就讓很多人不滿。 無論外在怎樣,黑格爾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尋找。 他希望找到崇高的精神內(nèi)容,可他并不同意將這種的精神內(nèi)容變成與情感相關的主觀之物。 在他看來,神作為萬事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是崇高的最為成熟的表現(xiàn)者。 他由此深入,走進了美學。 他不斷走,精神的自我發(fā)展到達頂點,走進哲學,他將自己的哲學看作精神自我認識的漫長道路上的最后階段。 哲學書一條沒有盡頭的道路,人們在這條路上找尋真理,每個人也許都會找到不同的“真理”。 這條路沒有終點,進一步有一步的歡喜。 ![]() 09名聲雖然越來越大,但黑格爾的生活,并沒有太多變化。 他上課,寫作,旅行。 他講哲學課,總是能吸引很多人,但這并不是因為他辭藻華麗,而是因為他內(nèi)容深刻。 1829年,黑格爾當選柏林大學校長。 1831年11月13日,61歲的黑格爾一大早感覺身體不適。 他的胃痛難以忍受,在床上翻來覆去。 他懇求妻子,讓他一個人待著。 第二天下午,黑格爾離開了這個世界。 他走了,可這個世界一直有人沿著他的腳步,繼續(xù)追尋真理。 當我們?nèi)タ春诟駹柕臅r候,看到的是一個不斷成為的人,他用不斷的思考去成為自己。 他用自己的人生告訴我們,人是自己的創(chuàng)造。 是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了我們。 我們會成為什么樣,我們才是第一責任人。 當我們?nèi)タ匆粋€哲學家的時候,除了他的哲學思想,我們都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人生,其實就是一面鏡子,一面照出我們自己的豐富和貧瘠的鏡子。 通過他們,我們都能看到自己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我們懶于思考,我們不愿思考,我們?nèi)斡蛇@個世界塑造我們。 我們庸俗,可怖,我們沒有好好探尋我們內(nèi)心的世界,我們對自己陌生,我們對生命不負責。 我們只是活著,卻不知道怎么活成自己。 文|不有趣靈魂 |
|
來自: 專家視點 > 《圣哲洞察人生的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