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你多和異性接觸,絕不是讓你“養魚”或搞曖昧,而是希望你在真正開始一段感情前,先學會更自然、理性地和異性相處。你不用對每個異性都抱著情感期待,完全可以先以朋友的身份去了解對方,之后再決定要不要進一步發展。 很多時候你對異性的判斷太嚴格,或許是因為你一開始就把對方放在“未來伴侶”的位置上,用戀愛的標準去要求他們。但要是你放下這種預設就會發現,異性也能是陪你聊美劇的朋友、教你理財的生活達人,或是保持適度距離、能給你帶來啟發的人。不是每段關系都得走向親密,也不是每個異性都必須成為潛在對象。 當你不再帶著戀愛濾鏡去認識異性,而是更關注“這個人是怎么過自己人生的”,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是復雜又豐富的小宇宙,不同的經歷造就了不同的生命故事。有的人看起來話多煩人,可你只要問一句“你是怎么把自媒體做起來的”,他就能從文案寫作講到選品邏輯;有的人看似斤斤計較,卻能教你怎么買到最劃算的機票,甚至提醒你超市哪天有促銷。你不用喜歡所有人,也不必認同他們的生活方式,只要從中提取你覺得有用、有趣、有價值的部分就行,剩下的,就當是信息交換的成本。 在和不同異性交往的過程中,你會慢慢弄清楚:哪種性格讓你覺得放松,哪種會讓你緊張;哪種表達方式你能接受,哪種會讓你覺得不舒服。你會發現,有些看似地位高的人,只會說些空洞的好聽話;而那個天天跟你掏心窩子的人,或許只是旺盛的分享欲沒處釋放。更重要的是,那些你原本不看好的人,反而可能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每個人都有局限,也都有閃光點。對方的局限,或許正是你沒意識到的盲區;而他們的閃光點,也可能成為你改變自己的動力。當你不再把“這個人有沒有戀愛發展的可能”當作社交的唯一標準,才算真正開始練習識人,也開始了解自己適合怎樣的相處方式。你和異性交往,不是為了取悅誰、討好誰,更不是為了談一場“能改變命運”的戀愛。你是為了更真實、更全面地感知這個世界。 通過別人的經歷和表達,你能拓展對生活的理解,看見更多人生的可能性。有些異性或許只是你生命中的過客,但他們帶來的啟發,足夠讓你擁有新的思考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