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 梁紹泰元年(555) 始置澧州。 隋 朝 開皇九年(589) 始置澧陽縣(今澧縣)。明洪武九年(1376)裁撒,由澧州直轄。大業三年(607)改澧州為澧陽郡。經兩次變易,至唐乾元元年(758),又復名澧州。 唐 朝 武德四年(621) 唐高祖第十二子李元則出任澧州刺史。 大中八年(854) 澧人李群玉進京獻詩300篇,授宏文館校書郎。 乾符六年(879) 農民起義軍黃巢攻占澧州。 天祐四年(907) 楚王馬殷攻占澧州。 宋 朝 建隆元年(960) 始建宜萬花瓦寶塔,系湖南省最早修建的一座磚塔。 乾德三年(965) 始建澧州(今澧縣)文廟,系湖南省古建筑中規模較大,年代較早,至今保存完好的一座文廟。 建炎四年(1130) 農民起義軍鐘相部占據澧州城。 乾道四年(1168) 修建遇仙樓(今八方樓)。 元 朝 至元十二年(1275) 澧州升為澧州路。至元十四年(1277)改為澧州路總管府。至正二十四年(1364)改為澧州府。 至元十六年(1279) 紅巾軍徐壽輝部將領倪文俊攻占澧州。 農民起義軍領兵元帥陳友瓊率眾自鄂西進攻澧州城。 延祐五年(1318) 三月,澧人郝希賢廷試進士賜左榜第一名,升為狀元。 明 朝 洪武五年(1372) 始設澧州署。 總督肖杰壘土為城,時為澧州府治。永樂二年(1404),改土墻為玻墻,高5米,上加女墻,周長4.5公里十三步,外有壕。 洪武九年(1378) 降澧州府為澧州。 洪熙元年(1425) 蜀獻王之次子朱玉封華陽王,徙封澧州,于澧城西三凰山設藩府。 嘉靖八年(1529) 州同知王聘倡建社倉。 嘉靖十三年(1534) 建分守岳常澧道署于萬盈倉地(今澧縣),明末兵贊。 嘉靖三十八年(1559) 澧州架閣庫失火,籍毀。 嘉靖四十一年(1562) 水之文、李獻陽纂修《澧州志》共6卷。 萬歷三十八年(1610) 修成《澧記》,今僅存敘目。 天啟三年(1623) 始建澧州(今澧縣)蜚云塔。 崇禎四年(1631) 八月十五日,發生強烈地震。極震地區從常德至澧州包括安鄉在內的地帶。震中位置東徑111.9°,北緯29.3°,震級為6.5級,烈度為8度,強度為22度。 崇禎十六年(1643) 二月十七日,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攻占澧州城。 十二月,農民起義軍張獻忠攻占澧州城。 清 朝 順治三年(1646) 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張獻忠部攻占澧州。 順治十六年(1659) 州判孟開芳修建通判署。 順治十八年(1661) 修建參將署。 始設澧州營,有參將1名,守備1名,千總2名,把總4名。 康熙二年(1663) 七月,州大水,至十月始漸退。 康熙五年(1666) 澧州第一次發放農業信貸。 康熙十三年(1674) 春,衡陽總兵吳三桂攻陷澧州城。 康熙十八年(1679) 六月至十月大旱,溪澗盡坼。 康熙二十三年(1684) 知州朱士華延請龔遇退、彭祖訓纂修《澧州志》共4卷。乾隆十三年(1748),知州何磷延請方有光、陸文起、黃宜中纂修《澧州志林》,歷時3年,共20卷。道光元年(1821),知州安佩蓮延請孫文岡、陳心泉續修《澧州志林》,增至28卷。同治七年(1868),知州魏式曾延請樊作松、陳兆卿、李開癢編纂《直隸澧州志》,共26卷。同治十三年(1874),守道增壽與刺史黃維瓚增輯《直隸澧州志》。 康熙三十五年(1698) 澧州直轄行政區域劃為仁、義、禮、智、信5塊,共39個里。 雍正七年(1729) 澧州升為直隸州。 雍正十年(1732) 修建澧州學正署、訓導署。 乾隆二十六年(1761) 知州錫爾達重修澧州城墻,長4901.8米,高5.33米,垛口3368個。立諜繡(東門)、晏澧(南門)、澹江(西門)、金牛(西北門)、清風(北門),小南門。 乾隆四十九年(1784) 澧州紳士彭宗亮倡修蘭江橋(今多安橋)。嘉慶二十四年(1819),守道多責、州牧安佩蓮在彭宗亮修橋處建石拱橋,取“多、安”二人之姓,更名多安橋,橋長175.5米,計13孔,為湘西北最古之石拱橋。 乾隆五十一年(1788) 藩承煒編纂《澧志舉要》。 道光二年(1822) 山西人郭文彩在澧城北正街開設第一家當鋪。 道光六年(1826) 六月二十五日,地震,聲響如雷,黑水上噴,沿溪樹木被摧折。 道光十三年(1833) 修建澧州余家節孝坊,翌年竣工。牌坊高15米,寬10米,六柱三門十三殿,用祁陽白石建成。 道光十八年(1838) 澧人黃秦學倡捐修建同善堂。 道光二十六年(1846) 六月,大風暴雨,拔樹毀屋。 道光二十八年(1848) 六月十九日,大水,破城堤,田地房屋多被沖毀。 咸豐四年(1854) 三月,曾天養率太平軍自湖北荊州、宜昌馳攻澧州城。 咸豐六年(1856) 五月,澧州陳正卯、陳庭杰組織窮團起義,提出“減田租、省典息、劫富濟貧”口號,湘鄂兩省交界處數千名貧民積極響應參加。 咸豐十年(1860) 澧州朱永昌起義。 同治元年(1862) 六月,大水,多安橋圮,城西決2口。 同治五年(1866) 澧人郭青修成《嘉山志》,即《孟姜山志》。 同治六年(1887) 州牧魏式曾出示“嚴禁強砍山林”碑文。 光緒七年(1881) 十二月,州署大火,刑民案卷多毀。 光緒九年(1883) 天主教始傳澧州。 光緒十三年(1887) 在澧城北修建第一棟西方式磚木結構天主教堂。 光緒十五年(1889) 澧州轄區新洲首次發現血吸蟲中間宿主——釘螺。 光緒十六年(1890) 澧州哥老會首領廖星階、徐樹堂樹旗起事失敗,廖徐二人被巡緝營抓獲,押解長沙, 次年被害。 光緒十八年(1892) 州牧裕慶倡捐始建心箴樓,藏書萬冊。 “美孚”煤油始由湖北漢口輸入澧州。 光緒二十七年(1901) 始辦澧州天主堂圣家幼稚園。 光緒二十八年(1902) 始創澧州官立中學堂。同年,創建澧州官立高等小學堂,附設于官立中學堂內。光緒三十年(1904) 十月,始設澧州郵寄代辦所。 光緒三十一年(1905) 始辟澧州至常德步班郵路。 光緒三十二年(1906) 八月,天主教徒劉顯貞(西班牙人)在澧州界溪橋(今雙龍鄉界湖村)購地5畝,修建一棟拱式經堂,建筑面積600平方米,有教徒205人。 光緒三十四年(1908) 六月十九日,大水破城堤,受災者80人。七月又降暴雨,湖區田畝淹沒。 宣統二年(1910) 澧州聚眾焚署毀關,反對清廷。 宣統三年(1911) 武昌起義勝利,澧州光復。 來源:澧縣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