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澧縣的民間有一個關于吳三桂的傳說,而這個傳說沒有任何的史料依據。那就是關于涔陽古城的傳說——“涔陽”一詞一直出現在許多古代詩歌中,唐代以前的詩歌中有,唐以后就難找到了。然而,關于它的具體位置,澧州人竟然沒有任何的歷史記載。“涔陽”城的消失據說和吳三桂有關:民間傳說,吳三桂反叛時,曾據守過澧州,后來清軍收復了澧州,有部下問下一步行動計劃,統率說:休整。而屬下把“休整”聽成了“屠城”,于是便大屠涔陽城。結果,等統率知道之后,城已屠,于是便只好下令清除涔陽城的所有標志,而且也不能提及此事。這樣,便無人能知涔陽城在哪里了。 由清朝人安佩蓮主持修訂的《直隸澧州志》中,找不到一星半點關于吳三桂的消息,也找不到涔陽城的消息。然而,我看到了同是清朝人編修的《康熙澧州志》中有關吳三桂寇略澧州的消息。為什么在《直隸澧州志》中沒有記載呢?有兩種可能,一、安佩蓮的團隊沒有看到《康熙澧州志》,他們也說了因為資料不足,難免遺漏。二、可能“涔陽”此事屬于敏感話題,是不允許談到的。 我們今天能夠看到《康熙澧州志》,得益于高守泉、杜修岳等老先生,上世紀八十年代,澧縣檔案局曾到當時的北京圖書館,今天的國家圖書館取得了1977年的膠卷縮印本《康熙澧州志》。后經高守泉、杜修岳等校注,得以看到它的全貌。 這一部《康熙澧州志》,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知州朱士華領銜編修,澧州士人龔遇暹、彭祖訓等續修,是上承明朝萬歷高尚志《澧紀》,下續明天啟、崇禎、清順治、康熙四朝史事,史料翔實可信。 (原書影印件) 在《康熙澧州志》第十一卷《戰守》中記載: …… 原文: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冬,逆籓勒眾,自辰州(今懷化)至白馬渡駐營,虞我師潛伏畏縮不前。 (喬按:清廷于康熙十二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后叛清。自稱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揮軍入湖南,史稱“三藩之亂”。桂、川、黔、湘、閩、粵諸省響應,戰亂波及贛、陜、甘等省。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逐漸扭轉了戰局,康熙十七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周,改元昭武。) 原文:十三年(1674)甲寅初八日,偽將前鋒吳國貴、馬寶始犯澧,隨遣逆婿胡魏夏暨諸偽將等十余萬眾,屯澧城內外。放移營順林驛,依山掘濠,縱兵劫掠。山村湖畔,游哨殆遍,所遇男女,累擊載路,六畜罄空。居民扶小舠避難蘆汀沙渚者,溺死無數,又一黃巾赤眉也。 (喬按:吳國貴,吳三桂舉兵反清后,吳國貴被先后任命為金吾前將軍、大將軍等職。吳三桂死后,曾一度總理軍務。此后,吳軍節節敗退,吳國貴退守武岡,遭清軍火炮擊中而死。康熙十二年,吳三桂反清,馬寶與之同叛,率兵為前驅,先后轉戰貴州、湖南等省,攻克諸多郡縣,封寶國公。吳三桂死后,馬寶駐守長沙。后轉戰常德、武岡等地。康熙二十年(1681年)五月初五日,在鎮南州阿扎魯地區,馬寶勢窮降清。同年七月初十日,被解至北京。) (原書影印件) 吳國貴、馬寶進犯澧州的時候,先是駐在文廟,后駐在城順林驛。在澧州期間放縱士兵搶掠,連六畜都殺光了,遇到人就打,老百姓劃著小船躲進蘆葦蕩里,淹死了不少,他們的做法和黃巾軍、赤眉軍一樣兇殘。 原文:三月初(康熙十三年),逆籓至澧,駐守道衙門。聞我朝虎貔禁旅,四出云集,內甚震懾,外猶虛張聲勢,造炮鐵木各局。我民蓬頭垢面,斃于敲樸者無算;夜則賊騎遍出,沿村劫殺,炮烙擄戮,慘倍前寇。我民日望清師拯溺救焚、滅奊朝食。然澧居四沖,無上游可據,絕險可負,兵法所謂散地也。逆雖擁眾盤距,師老財匱。而我師南壁星沙,以搗其腹;東據洞庭,以扼其吭;西控川隴,以掣其肘。且斷截糧道,分翦籓衛,不俟撲滅,有鳥獸竄耳。 喬按:這一段寫吳國貴、馬寶繼續在澧州做惡多端,更重要的是寫出了清師的戰略戰術,澧州處在四戰之地,無險可守,清師從東、西、南三面對叛軍進行了合圍之勢,讓他不戰而敗。文中所說“慘倍前寇”,就是說比先前更慘。“前寇”是指明末清初李自成兵敗歸隱澧州石門夾山,充分說明吳三桂的反叛不得人心。 原文:己未春(1679),王師臨岳,斗艦連江,戰炮轟天。吳應期窮困,士卒蒸皮掘鼠殆盡,潰圍宵遁,恢復岳城。二月初,貝勒王提督桑等,自岳由石首至澧;順承王綏遠將軍蔡,自荊渡江,由公安至澧。澧民擎香首頂,歡迎載道。綏遠將軍軫念澧郡,數載蹂躪不堪,極意撫輯,民稍樂業。 (原書影印件) 喬按:吳三桂的叛軍蹂躪澧州,前后達5年之久。吳應期又叫吳應麒,是吳三桂的侄兒,驍勇能戰,吳三桂死后,吳應麒隨繼位的侄子吳世璠退守昆明。此后,《東華錄》、《清史稿》等史籍上再沒有關于吳應麒的記錄。 清師兵分兩路,東路是貝勒王提督桑額(?-1686)從攻岳州,師進城陵磯,發炮打沉吳三桂的艦隊,加右都督,收復萬容’石首、安鄉,然后兵鋒所指澧州。北路是順承王綏遠將軍蔡毓榮,先后打敗吳三桂于岳州、長沙、衡州、辰州、貴陽、云南。這個順承王綏遠將軍打敗吳三桂之后,對澧州的老百姓是“極意撫輯,民稍樂業”,并沒有像傳說中所謂的“屠城”。 而且,在澧州打敗吳應期之后,大軍繼續南下,攻入吳三桂的老巢。 原文:于是荒蕪石田,略漸開墾。而大兵南入,勢同席卷,掃穴犁巢,使吾民得觀太平,息呻吟者,皆仰朝廷威靈;諸將相赫濯勛猷,光炤青簡,永志不朽云。 喬按:最后,作者對清師大力褒獎,說這是光耀史冊的功績。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一個大致的史實:康熙十二年冬,吳三桂反叛,第二年正月初八,他的屬下吳國貴、馬寶就占據了澧州,先是住在城內外,后移到順林驛。他們在這里占據了5年之久,占領期間大量屠殺百姓,不行仁義,注定了他們覆沒的命運。后來,在清朝兩路大軍圍剿之下,康熙十八年二月,吳應期兵敗,澧州城再次回到朝廷手中。 參考書目: 《嘉靖澧州志》 《澧紀》 《康熙澧州志》 《直隸澧州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