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看身體上的“酸、麻、脹、痛、癢”,這不是感覺神經過敏,而是身體在說話。中醫很早就把這5種常見的不適,總結成了五種不同的病機。 1. 酸,是寒氣進來了。 受寒之后,氣血運行不暢,就會感覺肌肉酸沉,尤其是肩頸和腰背部。 調理思路:祛寒活絡,比如泡熱水、艾灸、喝點溫陽行氣的茶。 2. 麻,是氣血不足了。 血不養筋,氣不通絡,肢體就容易發麻、沒知覺,常見于體虛、久坐、久病人群。 調理思路:補氣養血,像黃芪、當歸、白芍常用來疏通經絡、滋養肢體。 3. 脹,是氣血被堵住了。 氣不暢,血就淤;血一瘀,就會覺得肚子、胸口、頭部憋脹不舒服。 調理思路:理氣解郁,疏通為主,像陳皮、柴胡這類就很合適。 4. 痛,是有瘀血在作怪。 “不通則痛”,哪堵了哪疼。跌打損傷、經期腹痛、慢性病后遺癥多是這類。 調理思路:活血化瘀,用點丹參、川芎之類的藥物可改善。 5. 癢,是風邪惹的禍。 風為百病之長,尤其皮膚癢、鼻癢、眼癢,多和風邪有關。 調理思路:祛風止癢,比如荊芥、防風、薄荷都常用。 所以,身體不會無緣無故喊“癢”“酸”“麻”,背后都有原因。學會聽懂這些信號,是調理的第一步。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