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以清宮為背景的電視劇中,我們常常會見到各個王爺府邸中無數(shù)的丫鬟和侍衛(wèi),五光十色的餐桌上擺滿了豐盛的佳肴,以此來展示王公貴族的奢華生活,這種場景不禁讓普通百姓心生向往。那么,真實歷史中的清朝王爺,真的如電視劇中一樣擁有這樣豐厚的俸祿,讓他們每日都能盡情享受吃喝玩樂的生活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清朝官員的俸祿制度入手。清朝的官員俸祿體系實際上分為兩種:俸銀和祿米,通常會在每年春秋兩季進行發(fā)放。然而,清朝官員所領(lǐng)取的俸祿并不算高,因此往往難以支撐他們龐大家庭的日常開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清朝設(shè)立了養(yǎng)廉銀的制度,這筆銀子由國庫撥出,雖然金額有限,但也是官員的一項重要收入。 在清朝,官員的年收入主要依賴年俸,而外官的養(yǎng)廉銀往往高于其工資。根據(jù)官員的不同種類,所領(lǐng)取的俸祿也有所差異,大致可分為文官、武官和皇室宗親三類。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的“一兩銀子”約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175元,而“一斛米”則約為200斤。以文官為例,品級最高的一品官員年收入(包括俸祿、祿米和養(yǎng)廉銀)可達到290萬元;而二品官員年收入為236萬元,三級官員的年收入為112萬元,四品則為70萬元,五品官員收入46萬元,六品為25萬元,七品為23萬元,八品和九品分別是21,000元和18,000元。對于那些不入流的官員,年收入則只有11,000元。 武將的俸祿結(jié)構(gòu)也同樣存在年俸、蔬菜銀、燭炭銀、燈紅紙張銀等收入,加上養(yǎng)廉銀,一品武將的年收入為523,000元,二品為420,000元,三品為145,000元,四品為78,000元,五品為55,000元,六品為30,000元,七品為22,000元,九品則是5,800元。可以看出,這樣的俸祿與文官相比,整體上有所不同。 皇族宗親的數(shù)量相對龐大,其地位高低依次為親王、郡王、貝子、鎮(zhèn)國公等,其中最知名的便是鐵帽子王。鐵帽子王的后代可以世代繼承親王的爵位,極為特殊。他們的年收入同樣由年俸和祿米組成,親王的總收入可達535萬元,郡王為268萬元,貝勒和貝子分別為134萬元和70萬元,而鎮(zhèn)國公、輔國公、鎮(zhèn)國將軍、奉國將軍及奉恩將軍的收入還分為37萬元、27萬元、22萬元、11萬元與6萬元。顯而易見,皇室宗親的俸祿占據(jù)了朝廷反映的很大一部分,這使得一些大官和親王在接受賄賂后,年收入甚至可能突破千萬,成為社會的“蛀蟲”。 更有甚者,如歷史上著名的鐵帽子王愛新覺羅·奕劻,被溥儀深惡痛絕。他不僅在官場上如魚得水,還身為軍機大臣的領(lǐng)班,多次善用取悅慈禧的方法贏得寵信。奕劻在任職期間還從袁世凱手中收了兩百多萬的銀子,積累了無數(shù)財富,因而被人們稱為“大清第一貪”,這一稱號也為他的貪婪和挪用公款的行徑做出了直觀的注解。這樣的歷史情節(jié)讓我們看到,清朝王爺所享受到的富貴生活,并非僅僅依靠合理的俸祿或高貴的血統(tǒng),貪污受賄的行為同樣是其中的重要推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