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是一場長跑,我們需要從書籍中汲取力量。星圖金融財顧頻道聯合星圖金融研究院推出“財顧薦書”欄目,每期一位主理人,負責向大家推薦一本經典書籍。 本期主理人為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薛洪言,推薦的書目是《更富足的活法》,作者羅布·穆爾。 以下為推薦正文,希望大家閱讀愉快,有問題也歡迎留言交流: “我們比父輩擁有更多,卻似乎離富足更遠”,羅布·穆爾的《更富足的活法》,正是寫給每個想擺脫金錢焦慮、活出富足人生的人看的實用指南。這本書不教你一夜暴富的“捷徑”,而是以作者從負債五萬英鎊到實現財富自由的親身經歷為基礎,幫我們重新思考金錢到底是什么、人生真正該追求什么。 財富的轉折點,往往始于思維的轉折點。當你發現自己既渴望財務自由,又對“賺錢”抱有隱秘的羞恥感;當你拼命工作卻依然存不下錢,甚至陷入“越努力越焦慮”的怪圈——這本書會告訴你:困住你的從來不是收入,而是對金錢的認知牢籠。 核心觀點一:金錢是工具,而非道德審判的標尺 全書最顛覆認知的觀點,是對“金錢負罪感”的徹底解構。作者在開篇即尖銳指出:現代社會對“賺錢”的污名化,讓許多人陷入“想富又怕富”的精神內耗。他回憶童年時父親用現金解決問題的場景,點出一個被忽視的真相:金錢本身無善惡,它只是“實現目標的放大器”——你可以用它償還債務、支撐家庭,也可以用它資助公益、創造價值,關鍵在于使用者的意圖。 這種“工具化金錢觀”在互聯網時代更具現實意義。作者在第2章中提到:如今獲取知識幾乎不用花錢(像MOOC課程、開源軟件、免費博客這些),這時候再抱怨自己窮,其實更像是一種“選擇”,而不是“借口”了。比爾·蓋茨那句“生于貧困不是錯,死于貧困才是錯”,在今天聽來依然振聾發聵——自由市場通過調節供需、獎勵創新,已經為每個人搭建了舞臺,就看你愿不愿意踏上這個舞臺。貧富差距的真正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人們在知識儲備和資產管理能力上的差距:你是選擇成為“生產者”(創造價值、積累資產),還是“消費者”(消耗資源、出售時間)? 第4章進一步深化這一邏輯:幸福與財富并非對立面。金錢確實能提升生活滿意度(尤其是在解決基本需求階段),但真正的幸福感更多來自無需付費的體驗——清晨的陽光、孩子的擁抱、攻克難題后的成就感。二者的平衡點在于:把金錢視為“資源分配工具”,而非人生的終極目標。例如,將收入的10%用于投資自我成長,20%投入資產配置,剩余部分覆蓋生活開支與適度享受,既不壓抑欲望,也不被欲望吞噬。 核心觀點二:財富差距的根源,是“生產者思維”與“消費者思維”的分野 “為什么富人越來越富?”這個尖銳問題在第8章被撕開真相:貧富差距的核心并非資源分配不均,而是“知識與資產管理能力”的代際傳遞。作者觀察到一個殘酷現實:發達國家的窮人并非“缺錢”,而是缺乏將“非實物價值轉化為現金”的能力。例如,同樣是時間,消費者用它刷短視頻、抱怨物價,而生產者用它打磨技能、搭建被動收入管道——這兩種選擇,在復利效應下會拉開天壤之別。 書中用“個人GDP”理論進一步闡釋:每個人都是一個“迷你經濟體”,你的收入=技能價值×可復制性×杠桿。假設你是一名設計師,單純出賣時間只能獲得“線性收入”;但如果將設計經驗轉化為在線課程(可復制性),再通過社交媒體引流(杠桿),收入便會突破時間限制。作者強調:30歲前應專注“技能儲蓄”,30-40歲啟動“資產投資”,50歲后用被動收入替代工資——這不是年齡歧視,而是對“金錢生命周期”的理性規劃。 更扎心的是第9章的“誰賺走了你的錢”自測:當你為新款手機熬夜搶購時,商家賺走了你的“沖動消費錢”;當你因恐懼通脹盲目跟風投資時,金融機構賺走了你的“認知差錢”。作者提醒:金錢的流向永遠反映你的優先級,與其抱怨“錢不夠花”,不如每周花1小時梳理支出——哪些是“資產型消費”(如買書、健身),哪些是“負債型消費”(如超出能力的奢侈品),答案會讓你冷汗直流。 核心觀點三:財富積累的底層公式:在價值、公平與杠桿間找到支點 真正的財富積累,是一場關乎認知與行動的雙重修煉。作者在書中提出一個簡潔而深刻的“財富方程式”,它像一把鑰匙,解開了從“月光”到“復利”的轉化密碼:財富的本質是“價值創造×公平交易×杠桿放大”的乘積。價值是地基,公平交易是橋梁,杠桿則是引擎——三者缺一不可,卻又需動態平衡。 價值是你的“解決方案能力”。無論是醫生的診療技術、程序員的代碼能力,還是創業者的商業模式,本質上都是“用你的技能解決他人痛點”。作者強調:不要試圖“追逐風口”,而要成為“問題解決者”——社會永遠為稀缺的解決方案付費,而非泛濫的欲望。他自己的房地產培訓公司,最初就是從免費解答“新手如何貸款”“如何規避房產陷阱”等問題起步,這印證了“價值先于盈利”的商業本質。 公平交易是信任的貨幣化。作者在書中解釋,交易的可持續性,取決于雙方是否都感到“價值匹配”。賣方要提升買方感知價值(如提供售后保障),買方需支付賣方可接受的價格(如尊重知識付費),否則交易就像“無源之水”。他觀察到,那些能持續盈利的企業,都有一種“讓客戶覺得占了便宜”的魔力——這不是靠低價,而是靠“超額交付”:承諾10分,做到12分。 杠桿則是將價值與公平交易放大的力量。人力杠桿(團隊)、資本杠桿(貸款)、科技杠桿(AI)、媒體杠桿(短視頻)皆是工具,但最強大的杠桿是“信任”。當你通過長期履約建立個人品牌,客戶會主動為你轉介紹,媒體會免費報道你,合作伙伴會優先選擇你——這些“信任紅利”,才是無法被競爭對手復制的核心競爭力。作者提醒:時間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資源,金錢則是可被杠桿撬動的無限資源,學會用“別人的錢、別人的時間、別人的資源”實現目標,才是財富加速的關鍵。 核心觀點四:情緒管理,是財富的隱形守護者 然而,即使手握完美的方程式,若無法駕馭內心的風暴,財富大廈也會頃刻崩塌。穆爾將情緒管理置于財富管理的核心,認為它是“財富的第一道關口”。 嫉妒、貪婪、損失厭惡等極端情緒,如同蒙蔽雙眼的迷霧,足以讓人在關鍵時刻做出災難性決策。例如,2021年加密貨幣牛市中,無數人因“怕錯過”追高買入,又在熊市中因恐慌割肉離場——這不是“運氣差”,而是情緒失控的必然。作者建議通過“30天不抱怨挑戰”調校理性頻率:每天記錄3次“情緒觸發事件”(如看到同事買新車時的嫉妒),并寫下理性回應(“他的消費模式是否適合我?我的財務目標是什么?”)。 更令人深思的是他對“感恩”習慣的推崇。第32章提出:每天記錄三件值得感恩的小事(如“朋友幫我解答了一個工作難題”“家人準備了早餐”),看似簡單,卻能顯著提升情緒韌性與人際網絡——而人脈拓展,恰恰是財富機遇的重要入口。作者自己在負債期間堅持寫感恩日記,發現“當你專注于已擁有的,大腦會自動尋找更多可感恩的事物”,這種積極心態讓他在低谷期仍能抓住關鍵機會。 書中還戳破了“賺錢需要天賦”的謊言:在互聯網時代,創業門檻已降至歷史最低——你可以用零成本啟動自媒體,用AI工具開發產品,用眾籌平臺測試市場。賺錢本質上是“價值交換的系統”:找到一個未被滿足的需求(如寵物殯葬、老年人短視頻教學),用最小成本驗證(做一個落地頁測試訂單),再通過杠桿放大(招募合伙人、投放廣告)。 核心觀點五:服務他人,是財富的終極杠桿 全書最令人感興趣的章節,是對“巨富共性”的研究(第33章):洛克菲勒、卡耐基、蓋茨等財富巨頭,無一例外將“服務大眾”作為底層信念。作者發現,當你真正專注于解決他人問題時,財富會自動流向你——這不是道德說教,而是商業規律:社會的本質是“價值交換網絡”,你貢獻的價值越大,連接的節點越多,財富自然會以“指數級”增長。 這種“服務型財富觀”在第37章被具象化為“銷售=服務+解決問題+關懷”。作者以自己的房地產投資課程為例:他從不主動推銷,而是先通過免費文章解答“新手如何貸款”“如何規避房產陷阱”等問題(確認需求),然后用課程提供系統化解決方案(解決問題),最后用終身社群服務陪伴學員成長(持續關懷)。結果,他的客戶復購率高達60%,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真正的銷售,是讓客戶覺得“你比他更關心他的目標”。 為了將愿景落地,作者提出“VVKIK行動框架”:愿景(V)→價值觀(V)→關鍵結果領域(K)→創收任務(I)→關鍵績效指標(C)。例如,若愿景是“財務自由”,價值觀是“誠信與成長”,關鍵結果領域可能是“房產投資”“自媒體運營”,創收任務則是“每月看10套房”“每周更新2篇干貨文章”,KPI則是“半年內實現租金覆蓋房貸”“粉絲量突破1萬”。這套框架的魔力在于:把宏大的“我要變富”拆解為“今天該做什么”,讓財富積累從“遙不可及”變成“觸手可及”。 最終極的財務自由,是打造“印鈔機模式”——建立可復制、可授權的自動化系統,讓系統而非個人時間持續產生現金流。例如,作者的房地產培訓課程錄制完成后,即使他在度假,學員仍可付費學習;亞馬遜KDP平臺上的電子書,會24小時自動銷售。當你的收入不再依賴“主動工作”,你才真正擁有了時間自由——這正是財富的終極意義:用金錢買時間,用時間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結語 《更富足的活法》真正的價值,在于它超越了'如何賺錢'的技術層面,更摒棄了對致富捷徑的廉價許諾。這本書的野心,是成為一份關于正直賺錢、明智管錢、滋養心靈的生命指南。 當你以富足之心看待金錢——視其為服務他人的工具、價值創造的勛章、自由生活的基石——賺錢的過程本身,便已是豐盛的活法。放下對金錢的恐懼與貪婪,拿起創造價值的工具,你終將踏上一條讓錢包與心靈同步豐盈的旅程。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信息或所表述意見僅為觀點交流,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專門備注外,本文研究數據由同花順iFinD提供支持】 編輯:胡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