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脈型肺動脈高壓(PAH)相對罕見而預后較差,患者中位預期生存期僅為 5~7 年,但目前臨床診治存在知曉率、診斷率和治療率不理想,專業知識缺乏,臨床診治規范性不足以及綜合管理意識薄弱等問題。 為提升中國成人PAH診療規范與管理水平,國家心血管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肺動脈高壓專家工作組、國家心血管病中心肺動脈高壓專科聯盟、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右心與肺血管病專業委員會成立工作組,構建了中國成人動脈型肺動脈高壓醫療質量控制體系。 該體系由工作組依據“結構-過程-結果”理論框架,通過文獻回顧、專家討論及德爾菲法專家咨詢所確立,包含了結構、過程和結果三類指標(共32項主要指標和6項次要指標),過程指標又涵蓋了診斷與危險分層、初始治療和隨訪三部分內容。 其中,指標制定參考了《2022 歐洲心臟病學會/歐洲呼吸學會肺動脈高壓診斷與治療指南》、《中國肺動脈高壓診斷與治療指南(2021 版 )》 與《中國肺動脈高壓診治臨床路徑》,結合國際 PAH 醫療質量管理標準,包括歐洲心臟病學會成人 PAH護理和結果質量指標、英國肺動脈高壓國家標準2020~2021和日本 PAH 質量管理指標,并針對檢索的中文文獻,新增了適合中國臨床實踐的質量控制指標。 工作組結合中國PAH臨床現狀,對指標進行了本土化調整,并針對檢索的中文文獻,提出了適合中國臨床實踐的新指標。 函詢專家共22位,男性占40.9%,涵蓋13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專業涵蓋心血管內科(含心力衰竭和心臟移植、肺血管病、結構性心臟病亞專科)、心血管外科和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2人,主任醫師20人。工作年限為 10~20 年者1人,>20年者21人。 所有指標評分的中位數在7~9分,根據中位數分布情況,設定中位數≤8.00分為次要指標標準。 工作組指出,該體系為中國成人動脈型肺動脈高壓患者醫療質量的提升奠定了理論基礎,但仍需在應用過程中進行驗證和優化。 表1 中國成人PAH患者醫療質量控制指標體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