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合唱指揮家嚴良堃先生不久前逝世,他一生指揮了一千多場《黃河大合唱》的演出,是這部聲名卓著的民族聲樂作品最權威的演繹者和詮釋者。 嚴良堃先生生前曾談到過《黃河大合唱》的演出版本問題?!饵S河大合唱》的版本之多,或許超出許多人的想象。 一,延安始創(chuàng)版 1939年農(nóng)歷除夕之夜,冼星海受邀來到延安西北旅社的一間比較寬敞的窯洞,聆聽回延安療傷的詩人光未然朗誦新作,組詩《黃河大合唱》。這是光未然根據(jù)1938年和1939年兩渡黃河,以及在黃河兩岸行軍打仗時的感受寫成的。原來的標題是《黃河吟》,到了延安后便與冼星海達成創(chuàng)作聲樂作品的默契,之后,光未然用了5天時間把它改寫成了長達400多行的《黃河大合唱》歌詞。 那晚,光未然在激情朗誦這首作品之余,還談了寫作的動機與意圖,以此作為冼星海作曲時的參考。冼星海一直坐在靠門邊的座椅上靜靜聆聽,光未然話音剛落,他就霍地起身大步上前把詞作抓在手里,說:“我有把握寫好它!” 冼星海沒有馬上動筆譜曲,而是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向光未然以及他率領的抗敵演劇三隊的同事們詳盡地了解搶渡黃河時的情形,以及船工號子鏗鏘的呼號,默默地醞釀著這部作品。 1939年3月26日至31日,冼星海以6天6夜不間斷的工作,完成了《黃河大合唱》8首合唱、齊唱、獨唱、對唱、輪唱作品的譜曲。1939年4月13日,抗敵演劇三隊和“魯藝”音樂系樂隊,在延安陜北公學禮堂舉行了《黃河大合唱》的首演。 “魯藝”副院長趙毅敏在面見毛主席匯報“魯藝”工作情況時,特地推薦了光未然、冼星海新創(chuàng)作的《黃河大合唱》,并邀請主席觀看,毛主席欣然應允。1939年5月11日晚,紀念“魯藝”建校一周年晚會在中央黨校大禮堂舉行,壓軸節(jié)目是由“魯藝”百名師生表演的《黃河大合唱》,冼星海親自指揮。他在演到《保衛(wèi)黃河》時,突然來了個轉(zhuǎn)身,指揮臺上臺下一齊高唱,頓時全場沸騰。第二天,他們又受邀為中央黨校和馬列主義學院加演了一場。 這個始創(chuàng)版的《黃河大合唱》,伴奏樂器采用了當時在延安能找到的笛子、口琴、三弦、二胡、小提琴、鑼、鼓等,以及用炊具、餐具作為打擊樂器。 二,莫斯科版 1940年5月,冼星海受黨中央派遣,與袁牧之一起攜帶在延安拍攝的第一部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膠片,經(jīng)哈薩克斯坦遠赴蘇聯(lián)莫斯科完成影片的后期制作任務。毛主席在他們臨行前特設家宴送行,同時囑咐他們工作時間為半年,完成任務后即回。 化名黃訓的冼星海到達蘇聯(lián)莫斯科后,在忙于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整個影片的作曲任務之余,擠出時間考察蘇聯(lián)的音樂藝術發(fā)展情況,與著名音樂家們探討音樂創(chuàng)作。在異國同行們專為其召開的小型座談會上,冼星海用鋼琴彈奏了《黃河大合唱》。這是《黃河大合唱》的曲譜在國外的首次演奏。 冼星海在莫斯科期間,對《黃河大合唱》1939年延安簡譜手稿進行了進一步的整理、加工、修訂和擴大配器規(guī)模,增加了“序曲”。最后,冼星海為這部由九個樂章組成的五線譜手稿作品定名為“交響大合唱《黃河》”。這也是后人稱作的《黃河大合唱》的莫斯科版本。冼星海曾請求蘇聯(lián)方面幫助把《黃河大合唱》拍成電影。 由于德國入侵,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加之新疆軍閥盛世才的阻撓,冼星海等人既無法通過新疆返回延安,也無法徒步穿越中蒙邊境的戈壁沙漠,以及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和侵華日軍的封鎖線返回延安,只能折返烏蘭巴托。在此,冼星?;子睿芷溉沃袊と司銟凡康囊魳方虇T,為俱樂部譜歌、教授樂器演奏,并最終組織起業(yè)余文藝隊伍在烏蘭巴托公演了《黃河大合唱》。 長期的顛沛流離和嚴重的營養(yǎng)不良,冼星海罹患肝炎、肺炎等疾病,終于在1945年10月30日,又被送回至莫斯科治療,冼星海最終在克里姆林宮醫(yī)院病逝,年僅40歲。 1945年底,“魯藝”先期撤離延安時,冼星海夫人錢韻玲把冼星海的創(chuàng)作手稿、札記、日記書信、講稿教材、照片等裝進筐子,牽著組織上分配的一匹小毛驢,在解放戰(zhàn)爭的炮火中輾轉(zhuǎn)于華北地區(qū),最后托當?shù)匾晃豢煽坷相l(xiāng)把冼星海的曲譜手稿堅壁在一個山洞里。解放后,錢韻玲又通過組織將丈夫的這些珍貴遺物從山洞中取出,交給剛成立的中央音樂學院,后來由中央音樂學院又交給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妥善保管。由此,冼星海延安版的《黃河大合唱》手稿,和蘇聯(lián)方面交還的莫斯科版的交響大合唱《黃河》手稿得以在國內(nèi)相遇。 1955年,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廳舉行了“冼星海逝世10周年”紀念音樂會,由全蘇廣播交響樂團樂隊伴奏,該團合唱團用俄語演唱了《黃河大合唱》。 三,進城版和上海樂團版(李煥之整理版) 冼星海當年創(chuàng)作演出《黃河大合唱》時,延安的條件很簡陋,配器是有什么用什么,口琴、笛子、風琴、二胡、小提琴、大提琴……混編成一個樂隊,還有將鍋蓋、水桶拿來當打擊樂的。1945年秋,蘇聯(lián)準備演出這部作品,當時冼星海剛剛從哈薩克斯坦輾轉(zhuǎn)來到莫斯科,一路上風餐露宿、窮困潦倒,身體極度虛弱,到了莫斯科就一病不起,他就是在這種狀態(tài)下為這次國外演出作大樂隊的管弦樂配器的,當時冼星海完全力不從心,對一些配器效果、和聲效果無法作仔細的推敲,因此有些不夠完善的地方。例如,弦樂的撥弦安排到第七把位,到了貼近琴碼的地方了,效果是不夠好的。 1949年全國解放了,“魯藝”進城后,請李煥之對“莫斯科版”的配器做了一些修改并演出了,被稱為“進城版”。 1955年,由李煥之執(zhí)筆,再次對《黃河大合唱》的莫斯科版進行修訂,除了進一步完善配器和和聲等處理外,主要是為整個作品“減肥”,以適應在音樂廳演出的需要。但這個改編工作歷時很長,中間經(jīng)歷了歷次大小政治運動,直到1987年才最后定稿完成,當年由上海交響樂團和上海樂團合唱團進行了演出,被稱為“上海樂團版”,該版保留了冼星海莫斯科版的《序曲》。 無論是“進城版”還是“上海樂團版”,改編的目的基本是一個方向,并且都是李煥之操刀的,所以這兩個版其實是一個版。 四,中央樂團版(嚴良堃主持修改版) 這個版本改成于1975年,由嚴良堃主持修改,也是現(xiàn)在普遍使用的版本。 1975年,適逢冼星海逝世30周年,冼星海的夫人、在中央音樂學院工作的錢韻玲要求重演《黃河大合唱》,很快得到了主席的批復:“原曲原詞演唱黃河”。在老一輩革命家的支持下,《黃河大合唱》沖破“四人幫”的阻力,得以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舉辦的“人民音樂家聶耳、冼星海音樂會”上,按原曲原詞演唱。 “按原曲原詞演唱”,并不是沒有修改。實際上,《黃河大合唱》的前三版,都存在配器不當、作品冗長的瑕疵。五十年代時,作曲家汪立三還因為說“冼星海的《黃河》配器不好”的話,而被打成了右派。 為維護這部偉大作品的完美形象,并使其能更好地流傳,1975年的演出前,中央樂團決定對譜面上遺留下來的問題進行處理,從根本上改善配器的效果問題。當時由嚴良堃主持成立了一個修改班子。領導曾提出修改班子成員一定要有延安經(jīng)歷。嚴良堃當時提出,音樂學院的中青年作曲家在配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們之中也有人就是延安革命家的后代,可以吸收他們來參加。這樣就組成了一個有施萬春、田豐、盛禮洪等人參加的修改班子。1975年的這個修改版本較為成熟,也去掉了畫蛇添足的序曲,參加演出的所有樂手看了總譜都很高興。此后,這個版本就被廣泛使用了,眾多的文藝團體,像中央歌劇院、上海樂團、上海歌劇院、中央廣播樂團、新影樂團、廣州樂團、天津交響樂團等,在演出中都相繼采用了1975版。中央樂團和上海樂團分別用這個版本在海外發(fā)行的兩張唱片,都獲得了“金唱片”獎。這個版本目前是最好的。 嚴良堃后來說道,這個版本也有爭議之處,有人問,為什么將“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段中的三弦獨奏,改為了琵琶獨奏?修改的依據(jù)是來自于對民樂比較熟悉的領導陳云同志,他說過:“當年(指冼星海創(chuàng)作之初),延安沒有人會彈琵琶,只有李鷹航一個人會彈三弦,就寫成了三弦獨奏,如果有一個會彈琵琶的話,就用琵琶了?!睂嶋H情況看,琵琶的效果還是好的。有人說這樣改,里面的《滿江紅》曲調(diào)不清楚了。其實改編后是將《滿江紅》變奏了,用變奏形式應該說是更好的,符合冼星?!敖梃b不留痕跡”的作曲風格。嚴良堃也不認為這個版本就是最好的,也存在不足之處和有待改進之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