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沒有"傻問題",只有未被傾聽的真實困惑 ![]() 從技術到思想:一位藝術家的成長作為關注張昊辰20年的老樂迷,今年最令人欣喜的發現是他的蛻變:他變得更加"勇敢"、"偉岸"了,更敢于直面問題,表達也更加直接。昔日的翩翩少年,已然成長為成熟的藝術家。過去他是"用技術捍衛古典樂的尊嚴",如今可以說是"用音樂與文化來捍衛藝術的尊嚴"。 正如他在國家大劇院藝術家訪談中坦言:"網上的評論可以不聽,做好自己。"在此次對話中,他對不認同的觀點會直接否定,甚至打趣某些問題是"傻"問題,但仍然會給出認真而深入的解答。這種坦誠與直率,反而讓對話更加真實有力。 "傻問題"的價值與思考我整理了張昊辰幾乎所有的訪談(記錄在"辰思者"歷年帖子中),所以在聽到問答環節中,大家樂此不疲的提問著重復的問題,不免會感到些許遺憾,但轉念一想,這些所謂的"傻問題"不正是當下人們對音樂的真實思考嗎?之所以被反復提及,其實也足以說明這些問題一直存在,或者是不被重視,抑或是始終未找到合適的”答案“。 周軼君老師在訪談中,風趣地在每個問題前加上:"我還有一個'傻問題'想要提問。"其實,哪有什么"傻"與"聰明"的問題之分?音樂應該被更自由、更廣泛地談論。正是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成為了張昊辰拆解古典樂門檻的契機。他沒有用專業術語堆砌答案,而是將復雜的概念轉化為生動的比喻,讓初學者也能窺見堂奧。 超越音樂:張昊辰的閱讀世界如今喜歡張昊辰的朋友,已經不僅限于古典樂愛好者,還包括眾多文化愛好者。大家總是熱衷于請他推薦最近閱讀的書籍。令人欽佩的是,在不斷積累曲目、高強度演出之余,他依然保持著堅持閱讀的習慣。 此次訪談中,他推薦了赫利拉的《智人之上》,這本書恰好可以解答當下人對未來的種種焦慮,書中描述的未來網絡權力可能大到離譜,AI 說不定會把人類當成 "過時的軟件"。事實上,張昊辰能帶給大家的早已不僅是單純的古典音樂演奏,而是一種音樂態度,堅守的音樂品格,以及由音樂引發的對文化、人生、時代與世界的思考。 小眾文化的溫度32.3萬的觀看人數,在動輒千萬的流量世界里或許不算什么。但仔細觀察評論區高質量互動與真誠提問,就會發現這是一場真正為內容而來的聚會。 或許這就是小眾文化的魅力所在:不追求一時的火爆,而是尋找能夠持續對話的知音。在這個注意力經濟的時代,30多萬人愿意花兩個小時聆聽關于古典音樂的深度對話,本身就是一個溫暖而充滿希望的信號。 最后,張昊辰演奏了舒曼的《夢幻曲》,真正的藝術不需要喧囂,自能找到懂得傾聽的耳朵。這也許就是古典樂在這個時代最珍貴的價值——不是響徹云霄的狂歡,而是潛入內心的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