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歲月的腳步又來到了公元二0二五年的八月,清明祭掃祖塋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祖塋前叩首默哀,增土鏟草,焚香燃燭,每一步都是那么莊重而嚴謹。彰顯后裔尊祖敬宗,慎終追遠。行孝悌,揚美德。 在那“春回大地眾山綠,山花爛漫春意濃〞的季節。依慣例,我們每年清明前一天為祭掃始遷祖和其它先祖墓塋日。 我們在枧頭祭掃完始祖墓塋之后,又來到三興紅旗公墓山祭掃因祖墓山征用而遷到此地的武德騎尉江西右營補用千總,舉人韓拱照和其他先祖的合葬墓塋。 隨后我們一行人開車沿著狹窄的鄉村公路,七彎八繞的向下一個目的地前行,幾經輾轉,來到了泉江邊的小江西海棠洞。 泉江,歷史上又稱小江西。環境優雅,山清水秀。安葬先祖的海棠洞就在小江西的一處石壁上,居高臨險。 離海棠洞不遠是泉江村部,村部一側有幾棟民宿,我們的到來引起了他們的好奇。數百年日出日落,很少有如此多的人光臨海棠洞。 我們的突然而至,驚動了棲息中的林中小鳥,江中水鴨。紛紛飛出叢林,濳入水中,似避之不及。 我們把車停在山腳下的空地上,手提祭品,拿著砍刀。牽著藤蔓,抓著樹枝。穿行于雜草和灌木之間,一步步向海棠洞前行,終于來到洞口。 我是第一次來到海棠洞,想象中的海棠洞一定是風景如畫,石乳懸掛似玉柱,穹頂凹凸水珠布。流水潺潺魚蝦躍,千奇百怪蝙蝠飛的山野溶洞。來到海棠洞口,才知道是一個干燥而狹窄的石洞。 立于洞口極目遠眺,翠嶺綿延,田園阡陌。涓涓泉江水千回百轉,時而緩緩而流,又奔騰而去。波光瀲滟,水澈如鏡。 沿江兩岸樹木郁蔥,灌木繁茂。清澈的江水映襯著藍天白云,如同一條銀色的絲帶,漂泊于青山曠野中。 田園中那一片片紫紅色的草籽花,似一個紅色海洋,景色誘人,艷麗多姿,散發出陣陣芬香。水塘中,雜草處蛙聲起伏,似是為美麗的春天湊出的優美弦律。 洞口四周,石壁之上翠竹扶疏,樹木千姿。彎腰拱背,葉蔬花遲。不是它們不想成棟梁之材,而是生不逢地,但它們依然努力生長。不卑不亢,扎根巖縫。穿破巖石三寸土,屹立懸崖似蒼穹。翠竹垂腰,枝梢搖曳。竹筍頂開千層土,迎風沐雨展芳容。顯示了植物的頑強生命力,堅韌不拔的意志。 據韓氏族譜記載,花塘韓氏四世孫孟常公字存仁,元元貞元年乙未生(1295年),明洪武元年戊申(1368年)歿,葬小江西海棠洞有傳,配康樂橋南吳氏之女。 五世孫忠洪公諱福,邑庠生,治易經。元泰定元年甲子生(1324年),明建文五年壬午(1402年)歿,葬小江西海棠洞有傳,配高氏。 十六世孫源道,葬小江西月形,至于他們葬于海棠洞的具體年月,譜書未作詳細記載 海棠洞洞口只有一塊能站立兩三個人大的地方,也可能是當年掘洞時堆積的石塊。長年累月從樹上飄落的枯葉,就似鋪墊了一床厚厚的地毯,踩在上面葇軟舒適。望著寬約一米多,高約二米左右的洞口感慨良多。 當年先祖為什么要舍近求遠,葬到遠離故土八九里的小江西海棠洞。也許與忠洪公在生時,喜好易經,研習天文地理,交游四方有關。 洞口沒有封閉,呈斜坡而下,洞壁兩側當年工匠為開鑿或是修整此洞留下的印記,清晰可見。沒有封閉的石洞,沐雨經霜,巖石不見分化,洞內且無積水,極其罕見。 有人順著斜坡慢慢往下前行,想一探究竟,兩三米之后便是平峒。再往前似是一堵磚墻,有被人打開過的跡象。由于沒有帶探峒工具,靠手機照明,不知墓洞有多遠。也擔心毒蛇和缺氧,不敢貿然繼續前行便退出洞來。 待他們出來后,我們擺上饌品,點燃香燭,放響鞭炮。有的站在石笏上,有的立于樹兜處,共同向先祖作揖叩首。祈禱先祖顯靈護佑后嗣,虔誠希望久居此地的先祖魂歸故里。 至于處在石壁上的海棠洞,是一個天然溶洞,經過修整后改為墓穴的呢?還是人工開鑿的墓洞,族譜中沒有具體的文字記載。據族譜傳記載,兩位墓主人是父子關系,當時的家庭狀況豐厚殷實,開鑿這樣一個墓洞經濟上是完全能夠承受。 我們望著這個沒有墓碑,歷經六百余載,又遠離故土的祖墓都心情沉重。從洞口的現狀和墓葬習俗,當時洞口應該是封閉的,至于是否有碑,族譜沒有記載。 根據目前狀況,此墓洞肯定是被盜墓人盜過,里面的陪葬品以被盡數盜走,只乘下打開的棺木和骨骼,幾百年的腐蝕以是難見真容。 此時有人建議大家捐點錢,把洞口用磚封上,立上一塊墓碑,或是在石壁上刻上“海棠洞”三個字。讓先祖靈魂能有所居宿,也彰顯后裔的一份孝悌之心。 |
|
來自: 120035948@qq....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