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30日報道 據日本《朝日新聞》8月21日報道,大約從40多歲開始,出現“中年危機”的人會增多。該如何應對這種讓精神狀態起伏不定的危機呢?人們通常認為,“只要適應社會并獲得成功就會幸?!?。這篇文章,作者將為大家闡述擺脫這一幻想的重要性。 “要成為優秀的人”“要為社會做大事”,在律師父親的嚴厲要求下長大的我自己,曾牢牢地戴著人格面具。 我被“必須這樣做”的意識所束縛,并且懷有“希望被認可”的強烈渴望。 然而,戴面具立人設會耗費精力。人到中年,這種精力也將逐漸耗盡。精力和體力日漸衰退,周圍開始出現生病或離世的人。 “這樣下去真的好嗎?”“怎樣才能幸福地生活?”諸如此類的疑問越來越多。 那么,如何才能摘下人格面具呢? 做你想做的事。例如,吃想吃的東西,看想看的電影。從這些小事開始一點點積累,自己就會逐漸獲得解放。 不過,最初還是需要一些技巧的。你腦子里出現的“我想看那部電影!”的想法,就是“想要這樣做”的聲音。請不要扼殺這個聲音,而要去實現它。有意識的行動會滋養“想要”之聲,讓它變得清晰。 遵循日益強烈的“不想過別扭生活”的想法,漸漸地人格面具便會脫落,真實的自我也會顯現出來。 你會發現“在意想不到的時刻受到感動”的真實自我,并且類似情況會越來越多。這就是與“自己并不了解的自己”相遇。 那些“不知道想做什么”的人,請首先停止做“不想做的事”。當你有了余力后,或許就能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 得益于與許多癌癥患者交流所獲得的啟示,我的人格面具在年過40歲后也消失了。同時,對嚴厲父母所抱有的逆反心理也已消失。 還有另一個巨大的變化。 我從3歲左右就開始學習小提琴。但是,去上小提琴課對我來說只有痛苦,因為總被父母批評“不夠認真”。高中和大學時期,我為了獲得周圍人夸獎而拉琴。 成為醫生后,我曾一度停止拉琴。但在大約5年前,45歲左右的我開始重新拉起小提琴。 從那以后,我只隨心所欲地拉自己想拉的曲子。我越來越接近真實的自我,童年時被視為“管教”的拉琴練習,變成了無限的樂趣。 要舍棄“成功就是幸?!钡幕孟氩⒄氯烁衩婢?,是需要拿出勇氣的。不過,你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會因此而提高,并且內心會變得豐盈,待人也會更加溫柔。(編譯/劉潔秋) |
|
來自: 老黃談笑之間 > 《《參考消息》薈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