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氣、神遞生之天人合一深解。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一、身靜則生陽。
身若磐石,陽自潛生,如春木蟄藏而根暖氣回。 抱樸子云:“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形骸不動,則衛陽外護,腠理密固;一靜之間,生機已復。 真正的強大里沒有沾沾自喜的優越感,也沒有惴惴不安的得失心,只有沉靜的自信,以及壯闊的謙卑。 博爾赫斯曾寫道:“一朵玫瑰正馬不停蹄地成為另一朵玫瑰,你是云、是海、是忘卻,你也是你曾失去的每一個自己。” 小事想多了,身疲;大事想多了,心累;爛事想多了,人煩。少思少想,一念放下,萬般自在。人這一輩子,把心情照顧好,比什么都重要。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二、心靜則生慧。 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大學》進之:“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心靜如鏡,萬象畢照;慧光若月映千江。 萬物不爭,自有秩序。春雷不催花,風也不催云。 凡是自然的東西,都是緩慢的,是順應天地的節奏,是生命真正的從容。 花開有時,樹長有年。自然的進程從來不慌不忙,卻穩穩推進。太快的成長,往往不是成熟,而是催熟。慢,是一種順其自然的節律。 王陽明龍場夜坐,石棺中悟得:“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心湖不起,智浪自涌。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三、氣靜則生神。 《道德經》中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莊子《逍遙游》述:“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 息調則神凝,神凝則炁聚;炁聚則靈臺朗照。 當一個人開始領悟到生活的本質,學會將注意力從外界收回,專注于內心的平靜與自我滿足時,生活便會自然而然地變得輕松。
了了分明是指能將萬事萬物的事實真相、事實真理都弄得一清二楚,一點也不模糊,這就是了了分明。 如如不動,就是真正看破了、證悟了諸法的事實真相、真理。這個時候,心不會隨著這些境而動,不會受任何的影響。 順境來了,也不會高興;逆境來了,也不會傷心,始終是一個心態,這叫如如不動。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四、神靜則生精。
神若深淵,精自凝珠。 《黃帝內經》謂:“精神內守,真氣存之。” 當我們的精神不再奔走于外物,而是安然守在自己的內堡,那些捕風捉影的憂慮便無處落腳,精氣也就有了滋生的沃土。 一個人心態越平和,越能延年益壽,沒有過多的物欲和擔憂,精神自然飽滿。 陶淵明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神歸太漠,精化為髓,髓育百骸。 心不靜,氣不和,只會讓情緒愈演愈烈,誤人誤己。把心靜下來,戒驕戒躁,方能控制脾氣,將人生經營得風生水起。 遇事最有水平的解決辦法,就是穩住心態,大事不慌,急事不亂,難事不怕,心平氣和,靜而謀定。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五、天人合一之總攝。
四靜相遞,如環無端: 身靜以合地,心靜以通天,氣靜以流陰陽,神靜以返無極。
心靜,是一種心境,不是身體的溫度,而是心靈的溫度。
一動搖,默念借力,降伏其心,瞬間心清目明。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一個人只有足夠的心靜,其實才能夠讓自己變得清醒,才能夠在遇到形形色色的急事、難事、爛事的時候,保持一種穩定的情緒。
靜,從來不是逃避,而是主動地選擇與自己同在。 當你真正安靜下來,你會發現世界其實并不那么吵,真正喧鬧的,是我們自己那顆浮動不安的心。 少年陳蕃院中讀書,雜草遍地。父友薛勤問:“何不掃?” 陳蕃答:“志在掃天下,豈顧一屋?” 薛勤反問:“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陳蕃頓悟,躬身除穢,終成太傅。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得安靜下來,從細微簡單的事情開始做的。 身若泰山,心若空谷,氣若微風,神若北辰,身心合一,天人合一。 四靜既臻,則陽生、慧朗、神明、精固,與天地同流,與日月同輝。
靜可以養人,只有你靜下來了,天地之間的能量才會重新在你身上通行。而在此之前,它只是被你的主觀欲念所屏蔽,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 愿諸君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常懷靜氣,身如松柏常青,心似蓮花不染,四時安康,福澤綿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