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楹聯——漢字里的“文明活化石”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第十名】杭州岳王廟忠奸對全聯: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鐵無辜鑄佞臣 作者:清·徐氏(松江女史,姓名失載,見《楹聯叢話》卷十四) 懸掛處:杭州岳王廟岳飛墓前(正對秦檜、王氏等跪像) 楹聯賞析: 南宋岳飛抗金有功,卻被秦檜以“莫須有”罪名冤殺。元代起,岳飛墓前鑄奸佞跪像,清代徐氏憑吊時,見百姓叩拜忠魂、唾罵跪像,遂提筆題聯,以抒胸臆。 全聯以“擬人”破題,“有幸”讓青山成“忠魂的見證者”,仿佛山水都因安葬岳飛而添榮光;“無辜”讓白鐵成“奸佞的背負者”,連金屬都因鑄造惡人而蒙羞。14字無一句直罵,卻用“青山vs白鐵”“忠骨vs佞臣”的強烈對比,把千年忠奸之辨寫得入木三分,讀來如聞驚雷。 歷史評價: 《楹聯叢話》評其“以淺語寫深憤,罵賊不見臟字,褒忠不露諛詞,真千古絕唱”。數百年來,此聯成了百姓評判忠奸的“文化標尺”,凡來岳王廟者,必誦此聯以寄哀思。 軼聞奇譚: 傳徐氏題聯當日,杭州突降暴雨,雨水沖刷跪像上的塵埃,圍觀百姓驚呼“天公也為岳帥洗冤!”后來有貪官路過,見聯后竟不敢直視跪像,可見此聯“誅心”之力。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第九名】蒲松齡聊齋自勉聯全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作者:清·蒲松齡(見《蒲松齡集·雜著》) 懸掛處:山東淄博蒲松齡故居“聊齋”書齋壁上 楹聯賞析: 蒲松齡一生屢試不第,40歲仍困守鄉野,靠坐館教書糊口,卻始終堅持創作《聊齋志異》。他取“項羽破秦”“勾踐滅吳”兩個典故,寫此聯掛于書桌前,以激勵自己“逆境不棄”。 上聯以“破釜沉舟”寫項羽的“決絕”,用“百二秦關屬楚”證“有志者事竟成”;下聯以“臥薪嘗膽”寫勾踐的“堅韌”,用“三千越甲吞吳”證“苦心人天不負”。全聯以史為骨,以志為魂,典故對仗工整(破釜沉舟vs臥薪嘗膽,百二秦關vs三千越甲),讀來如戰鼓催征,至今仍是全球華人的“勵志標桿”。 歷史評價: 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稱其“以兩則千古史事,凝為勵志金句,比韓愈《進學解》更通俗,比蘇軾《晁錯論》更激昂”。現代學者評其為“中國歷史上最具傳播力的勵志楹聯”。 軼聞奇譚: 蒲松齡寫《聊齋》時,常深夜犯困,一抬頭看見此聯,便起身用冷水澆臉,再挑燈疾書。鄰人笑他“癡人說夢”,他卻指著聯語道:“此聯便是我的'還魂丹’!”最終,這部“孤憤之書”成了中國文言小說的巔峰。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第八名】顧憲成東林書院聯全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作者:明·顧憲成(見《東林書院志》卷二) 懸掛處: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依庸堂”正門 楹聯賞析:顧憲成因彈劾權貴被貶回鄉,萬歷年間與高攀龍等人重建東林書院,聚眾講學。他們不滿當時官場腐敗、民生疾苦,便以“講學”為載體針砭時弊,此聯便是書院的“精神宣言”,旨在激勵學子“莫只埋首讀書,更要胸懷天下”。 上聯從“小”切入,“風聲雨聲讀書聲”是日常之音,“聲聲入耳”把自然聲、讀書聲都變成“心的回響”;下聯向“大”升華,“家事國事天下事”是家國之責,“事事關心”把個人、家族、天下的命運綁在一起。全聯疊字(聲聲、事事)用得精妙,從“聽聲”到“關心”,層層遞進,道盡中國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擔當。 歷史評價: 《明史·顧憲成傳》載“東林講學,天下士聞風響應,此聯功不可沒”。毛澤東曾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引用此聯,稱其“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至今仍是中小學德育教育的經典素材。 軼聞奇譚: 明末魏忠賢專權時,曾派人拆毀東林書院,欲刮去此聯。當地百姓連夜用石灰將聯語蓋住,再涂以黑漆,聯語才得以保存。后來東林黨人平反,百姓刮去黑漆,聯語重見天日,字跡仍清晰如昨——這副聯,早已成了“民心向背”的見證。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第七名】趙藩成都武侯祠攻心聯全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作者:清·趙藩(見《云南叢書·介庵楹聯集》) 懸掛處:四川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正中 楹聯賞析:清末,四川總督岑春煊治理蜀地時,濫用嚴刑峻法鎮壓百姓,民怨沸騰。時任四川鹽茶道的趙藩,既不敢直接彈劾上司,又不忍見民生疾苦,便借諸葛亮“治蜀”的典故寫此聯,暗勸岑春煊“為政當攻心、審勢,而非好戰、苛嚴”。 上聯談“用兵之道”:諸葛亮七擒孟獲,靠“攻心”讓南中百姓真心歸附,而非靠武力征服,故曰“知兵非好戰”;下聯談“治國之術”:諸葛亮治蜀時,根據劉璋“寬縱失政”的教訓,嚴明法令,卻又不失仁厚,若“不審勢”(不看實際情況),過寬或過嚴都會出錯。全聯以“攻心”對“審勢”,“反側自消”對“寬嚴皆誤”,把“治國用兵的辯證法”講得透徹,堪稱“政論楹聯的巔峰”。 歷史評價: 毛澤東1958年參觀武侯祠時,在此聯前駐足良久,評價道:“這副聯講透了辦實事的關鍵——既要懂策略,又要知變通,至今仍有借鑒意義。”史學界稱其“以聯論史、以史鑒今,比《出師表》更通俗,比《隆中對》更務實”。 軼聞奇譚: 岑春煊見此聯后,雖知是諷諫自己,卻因聯語“借古喻今、無一字實指”而無法發作。后來他調整治蜀策略,減輕賦稅,百姓都說“趙公一聯,救了蜀地百姓”。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第六名】孫髯翁昆明大觀樓長聯全聯: 上聯: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作者:清·孫髯翁(布衣文人,見《昆明縣志·藝文志》) 懸掛處:云南昆明大觀樓二樓(原聯毀于戰火,現存為現代仿刻) 楹聯賞析:孫髯翁一生不愿參加科舉(因不滿“搜身入場”的屈辱),以賣卜、代書為生。乾隆年間,他登大觀樓,見滇池碧波萬頃,想起云南從漢代“武帝開滇”到元代“蒙古入滇”的千年歷史,一時感慨萬千,揮毫寫下這副180字的長聯,無一字雕琢,卻成千古絕唱。
歷史評價: 《楹聯叢話》將其推為“古今第一長聯”,郭沫若贊其“上聯寫盡山水之勝,下聯寫透歷史之悲,全聯氣勢磅礴,可與杜甫《登高》、蘇軾《赤壁賦》媲美”。后世長聯(如武昌黃鶴樓長聯),皆以它為“標桿”。 軼聞奇譚: 孫髯翁寫完此聯后,把筆一擲,笑道:“滇池的魂魄,都被我裝進這兩行字里了!”當時昆明名士見了,紛紛嘆服“此聯一出,天下長聯皆成陪襯”。后來有官員想以重金收買此聯的“署名權”,孫髯翁拒絕道:“我這聯是寫給滇池的,不是寫給官帽的!”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第五名】林則徐自勉聯全聯: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作者:清·林則徐(見《林則徐日記·道光十八年》) 懸掛處:福建福州林則徐紀念館(原兩廣總督府舊址正廳) 楹聯賞析:1838年,林則徐奉命赴廣州禁煙,面對英國鴉片販子的威脅、國內貪官的阻撓,他深知此行“任重道遠”,便寫此聯掛于總督府正廳,既是自勉“胸懷要寬、操守要嚴”,也是告誡下屬“為官當無欲則剛”。 上聯以“海”為喻:大海能容納千百條河流,才成就它的遼闊,暗指“為人處世要胸懷寬廣,能容不同意見”;下聯以“壁”為比:峭壁直立千丈,只因它沒有“欲望”(無攀附之物),才顯得挺拔剛強,暗指“為官要摒棄私欲,才能堅守原則”。全聯20字,沒有一句說教,卻用“海”與“壁”的意象,把“修身、為官”的道理講得深入淺出,質樸如金石,力道千鈞。 歷史評價: 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中稱“此聯是林則徐精神的濃縮——'有容’是他的胸襟,'無欲’是他的風骨,近代中國士大夫的脊梁,盡在這20字里”。如今,這副聯仍是中國廉政文化、企業文化的核心符號之一。 軼聞奇譚: 禁煙期間,英國鴉片商想以百萬白銀賄賂林則徐,他指著此聯怒斥:“海納百川,容的是百姓疾苦;無欲則剛,拒的是不義之財!”鴉片商被懟得啞口無言,只能乖乖交出鴉片——這副聯,成了林則徐“抗腐拒賄”的武器。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第四名】山海關孟姜女廟奇聯全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作者:傳為宋·王十朋(存疑,《楹聯話》考為明人所作,具體姓名失載) 懸掛處:河北山海關孟姜女廟正殿兩側 楹聯賞析: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流傳千年,后人在山海關建孟姜女廟,為了貼合“孟姜女盼夫歸、哭倒長城”的悲情,便作此聯以“海水潮汐、浮云聚散”暗喻“人事的無常與忠貞的永恒”,同時用漢字“多音多義”的特點,制造“奇趣”。 聯中“朝”字有兩讀:讀“cháo”時指“潮汐”,讀“zhāo”時指“早晨”;“長”字有兩讀:讀“zhǎng”時指“漲起”,讀“cháng”時指“常常”。正確讀法為: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漲,常常漲,常漲常消。 全聯看似“文字游戲”,實則藏著深意:海水潮起潮落,浮云聚了又散,就像孟姜女的等待——明知“人事無常”,卻仍守著“忠貞不變”,虛實結合,把傳說的悲情與自然的永恒寫得動人。 歷史評價: 《楹聯話》評其“奇思巧構,把漢字的魅力發揮到極致”,郭沫若曾專門撰文考釋其音義,稱“這副聯讓外國人看懂了:漢字不僅是符號,更是藝術”。它是中國“諧音雙關”楹聯的典范,至今仍是游客打卡孟姜女廟的“必玩項目”。 軼聞奇譚: 乾隆皇帝南巡路過孟姜女廟,盯著此聯琢磨半天,問隨行的紀曉嵐:“這'朝朝朝’'長長長’,到底讀啥?”紀曉嵐笑著解釋完讀法,又補充道:“陛下您看,潮漲云消,就像民心——孟姜女的忠貞,百姓記了千年,這就是'民心不變’啊!”乾隆聽后撫掌大笑:“原來聯里還藏著治國的道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第三名】紀昀題曲阜孔廟聯全聯: 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作者:清·紀昀(紀曉嵐,見《紀文達公遺集·楹聯》) 懸掛處:山東曲阜孔廟正門(“圣府”門楣兩側) 楹聯賞析:乾隆年間,紀昀主修《四庫全書》,奉命為曲阜孔廟題聯。當時孔家被稱為“天下第一家”,既受朝廷尊崇,又承儒家文脈,紀昀便以“與國咸休”“同天并老”為核心,寫此聯頌孔家地位與儒家精神。 上聯寫“世俗尊榮”:“與國咸休”指孔家的命運與國家休戚與共(從漢代“獨尊儒術”到清代“尊孔重道”,孔家始終受朝廷禮遇),“安富尊榮公府第”點出孔府的尊貴;下聯寫“精神不朽”:“同天并老”指儒家的“文章道德”如天地般永恒,“圣人家”直接點出孔子的“至圣”地位。全聯“與國”對“同天”,“安富尊榮”對“文章道德”,上聯實寫“府第”,下聯虛寫“精神”,虛實結合,既不夸張,又盡顯“天下第一家”的氣象。 歷史評價: 《清稗類鈔·楹聯類》載“紀昀此聯,把孔家的'勢’與儒家的'魂’都寫透了,比歷代帝王的祭孔文更通俗,更深入人心”。后世題孔廟的楹聯雖多,卻無一副能超越它的“精準與大氣”。 軼聞奇譚: 紀昀題聯時,特意把“富”字的寶蓋頭少寫了一點(寫成“冨”),旁人問他為何,他笑道:“孔家重'道德’不重'富貴’,'富貴無頭’,才是真'圣人家’啊!”如今曲阜孔廟的聯語中,“富”字仍少一點,成了“以德為先”的活教材。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第二名】張居正題武昌黃鶴樓聯全聯: 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憾 大江東去,波濤洗盡古今愁 作者:明·張居正(見《張太岳文集·楹聯》) 懸掛處:湖北武漢黃鶴樓頂層(原聯毀于清代戰火,現存為當代書法家重寫) 楹聯賞析:張居正任內閣首輔前,曾巡按湖廣,登黃鶴樓。當時他目睹朝政腐敗、民生凋敝,心中滿是“救國之愁”,卻又胸懷“改革之志”,便借黃鶴樓的“江、山”之景,寫此聯抒懷,既嘆“天地有憾”,更表“洗盡愁緒、重整乾坤”的決心。 上聯寫“山之氣”:“爽氣西來”(西面的山風迎面吹來),“云霧掃開天地憾”——仿佛山風掃走云霧,也能掃走“天地間的遺憾”(暗指朝政弊端);下聯寫“江之勢”:“大江東去”(長江向東奔流),“波濤洗盡古今愁”——仿佛江水沖刷江岸,也能洗盡“古往今來的愁緒”(暗指民生疾苦)。全聯“爽氣”對“大江”,“掃開”對“洗盡”,“天地憾”對“古今愁”,意境雄渾,既有“登高望遠”的壯闊,又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堪稱“名勝楹聯的典范”。 歷史評價: 《明史·張居正傳》附載此聯,評其“以江山之景抒報國之情,比范仲淹《岳陽樓記》更激昂,比杜甫《登岳陽樓》更豪邁”。后世登黃鶴樓者,必誦此聯,連毛澤東都曾在《水調歌頭·游泳》中化用“大江東去”的意境。 軼聞奇譚: 張居正后來推行“一條鞭法”改革,觸動了權貴利益,有人勸他“收斂鋒芒”,他卻拿出此聯的手稿說:“我登黃鶴樓時,就立誓要'掃憾洗愁’,如今改革剛起步,怎能半途而廢?”這副聯,成了他改革路上的“精神旗幟”。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第一名】乾隆帝題北京文天祥祠聯全文: 正氣貫人天,萬古公忠昭日月 法書垂翰墨,千秋節義重山河 作者:清·愛新覺羅·弘歷(乾隆帝,見《清高宗御制文集·楹聯》) 懸掛處:北京文天祥祠(原府學胡同文丞相祠)正殿正中 楹聯賞析:乾隆十五年,乾隆帝南巡歸來,專程到北京文天祥祠祭拜。他讀文天祥《正氣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深受震撼,又見祠中文天祥手書墨跡(如《過零丁洋》詩稿),便題此聯,既頌文天祥的“公忠節義”,也借“帝王題聯”的方式,推崇“忠君愛國”的精神。 上聯贊“人格之高”:“正氣貫人天”直接化用《正氣歌》,“萬古公忠昭日月”——文天祥的“忠誠”如日月般永恒,連天地都能照亮;下聯頌“精神之傳”:“法書垂翰墨”指文天祥的書法流傳后世(其墨跡被稱為“正氣帖”),“千秋節義重山河”——他的“節義”比山河更重,永遠被后人敬仰。全聯“正氣”對“法書”,“公忠”對“節義”,“昭日月”對“重山河”,帝王題聯卻無半點“霸氣”,只有對“忠烈”的尊崇,堪稱“官方與民間共仰的精神圖騰”。 歷史評價: 《清史稿·高宗本紀》載“乾隆題文天祥祠聯,以帝王之尊倡'忠節’,天下士民皆感奮”。現代學者評其“不僅是一副楹聯,更是中華文明'忠烈精神’的'官方認證’——從岳飛到文天祥,從林則徐到文天祥,這種精神從未斷代”。 軼聞奇譚: 乾隆題聯后,親自率文武百官祭拜文天祥,誦讀《正氣歌》時,聲音哽咽。隨行大臣記載:“帝立于聯前,良久不語,似與文山(文天祥號)隔空對話。”后來,每當有新科進士入職,朝廷都會組織他們到文天祥祠拜聯,學習“正氣節義”——這副聯,成了清代“官員德育”的第一課。 結語:楹聯——永不褪色的文化基因 十大楹聯,不是孤立的“文字藝術品”,而是中華文明的“活化石”:
當我們今天再讀這些聯,不是在“懷舊”,而是在“尋根”——尋漢字的美,尋精神的魂,尋中國人刻在骨血里的“文化基因”。這,就是楹聯的力量,也是中華文明能穿越千年、生生不息的密碼。? 本次評選不含獨腳聯,像“煙鎖池塘柳”、“寂寞寒窗空守寡”等,特此說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