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匱乏的底色與遲來的覺醒 “富養女兒,窮養兒子”——這句老話,于我而言,是成長記憶中一片模糊的遠景。作為女兒,我鮮少嘗過“富養”的滋味。 童年,父母的愛是沉重的奔波,只為讓我們吃飽穿暖。陪伴?那是種近乎“不務正業”的奢侈,唯有掙錢才是生存的王道。長大后,物質條件確實改善了些,錢是給了。 然而,那些在情感荒原上“野蠻生長”的孩子,后來如何了呢? 缺乏安全感的,把錢攥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渴求認可的,活成了討好型人格,對誰都笑臉相迎,唯獨弄丟了自己; 慕強心切的,看著別人的光鮮亮麗做起了富翁夢,跌入陷阱的比比皆是; 婚姻里戰戰兢兢的,安全感稀薄如紙,疑神疑鬼,攪得生活不得安寧... 作為一名寫作療愈師,我聽過太多悲壯、憂傷、無奈的生命故事。剝開層層表象,我常窺見相同的根源:被忽視的童年,被壓抑的聲音,被長久虧欠的安全感——正是俗話所說的“窮養”。 如今,五十有余,卸下職場的重鎧,一個念頭如驚雷般擊中我:原來,“富養”這件事,從來就不是父母專屬的職責! 當我終于握住了時間的鑰匙,決心以全新的姿態,重新養一遍自己:這一次,不為追趕世俗的鼓點,只為償還歲月虧欠我的那份溫柔款待。 02時間的金箔:圓夢與照亮 退休后最奢侈的財富,莫過于對時間的絕對主權。我不再需要將它切割成碎片去填滿生活的縫隙,而是可以將其精心熬煮,鍍上金箔般的質感。 寫作,這顆年輕時深埋心底的種子,總被“業務繁忙”的現實壓得抬不起頭,覺得是種奢侈的妄想。 如今,退休僅兩年年,我接連參加寫作營,已成一名寫作療愈師。我幫助了許多曾像我一樣,在打壓與忽視中掙扎的女性。 我開了自己的公眾號,數據或許平平,但我傾盡所能,將半生的感悟與覺醒凝成文字,試圖去溫暖、去照亮。 也許我的文字只是一束微光,但我祈愿,有人能因這點微光而找到走出黑暗的勇氣! 原來,真正的富養,是允許自己從廚房的忙碌中抽身,成為生命盛宴的座上賓。 是做熱愛之事,圓未竟之夢,是讓靈魂在舒展中綻放光芒。 03感官的密碼與精神的拓荒:重啟世界的溫柔 曾經匱乏的歲月,感官仿佛也自動調成了“省電模式”。如今,我像個初生的孩童,笨拙而欣喜地重新學習“感受”。 清晨的花園里,我俯身,指尖輕觸玫瑰花瓣的絲絨質地; 雨后泥土的氣息,不再是簡單的潮濕,而是飽含生命律動的芬芳。 我認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讓滋味在舌尖層層綻放。 一次旅行,赤腳踏上溫熱的沙灘,海浪輕柔地漫過腳踝,那一瞬間,整個身心被自然徹底喚醒——感官的復蘇,是身體終于接收到世界投遞來的、遲來的寵愛信號。 所謂富養,不過是學會用心解碼這無處不在的溫柔。 精神的富養,則是在心靈版圖上的勇敢拓荒。退休不是終點,是更多可能性的起點。 我報名了攝影課。兒時,拍一張照片對家里都是不小的開支。 如今,數碼科技賦予了我無限可能。鏡頭對準山川湖海、花鳥蟲魚,在光與影的交錯中捕捉瞬間,我沉醉于自己創造的視覺盛宴,這份純粹的快樂,是靈魂最甘美的滋養。 04關系的結界與終極的和解:為自己加冕 真正的富養,更意味著有勇氣重塑生命的關系網,建立滋養靈魂的“結界”。 我學會了溫和而堅定地說“不”。 對于那些習慣性索取、只會消耗能量的關系,我不再勉強自己迎合。 相反,我主動靠近那些能互相啟迪、彼此溫暖的靈魂。 每周與三五知己線上小聚,談天說地,分享閱讀與旅途見聞,朗朗笑聲常讓我忘卻時間。 這種彼此尊重、相互滋養的聯結,讓心靈的花園重現生機。 富養自己,就是為靈魂甄選最優質的養分。 走過半生,最深層的富養,是與過往的匱乏達成最終的和解。 我不再帶著怨懟回望童年。我終于懂得,父母在時代的夾縫與生活的重壓下,已拼盡了他們的全力。 當我放下“未被富養”的沉重執念,一種前所未有的輕盈感油然而生。 我允許情緒流動,接納自己的脆弱,也大方地肯定自己的價值與努力。 一日整理舊物,翻出一張泛黃的童年照,照片里的小女孩眼神怯怯。指尖輕撫相紙,心中默念:“現在,換我來好好愛你。”那一刻的釋然與承諾,是生命最深沉的滋養。 五十歲后的富養,絕非揮霍無度的補償,而是一場清醒的自我灌溉。 當我們停止向外索求,轉而向內傾注溫柔與力量,生命便迎來了它最豐盈飽滿的季節。 這份遲來的富養,不是對歲月的報復,而是對生命本身最鄭重的致敬。 在時光的長河里,我最終成為了自己的擺渡人:以溫柔為舟,以悅納為槳,載著那個曾被遺忘在角落的小女孩,穩穩駛向心靈豐饒的彼岸。 寫在最后 親愛的朋友,關于“富養”,你的理解是什么? 你是否也覺察到內心未被滿足的渴望? 是否也有一個塵封的夢想,等待你去重啟? 在成長過程中,有哪些“匱乏”或“未被富養”的瞬間,曾深深影響過你? 如果你有上述狀態,也希望你能在某個合適的時期,也富養自己一次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