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給女兒報了名,今天是小學開學第一天。心情復雜,五味雜陳。以下只是基于我個人經歷的一些感受,一種價值判斷。 報名那天,老師強調了教育宗旨:“為黨育才,為國育才。”同時重點提到了思想品德的重要性,要求孩子們愛國、愛集體、愛學校、愛父母。我當時以為接下來會說“愛自己”,但這個話好像被遺忘了。 開學第一天,老師要求每位學生帶一盆綠植到班上,養到學期末再帶回家。我們也照做了。這盆綠植是女兒和她媽媽在今年四月份一起種下的,用的是女兒穿舊的白色筒鞋作為花盆,種的是一種多年生植物。平時只是偶爾澆點水,沒有特別打理。結果帶到班上,老師卻說這盆綠植太小了,得去買一盆大的。 同樣是這盆綠植,當初在幼兒園參展時,卻被幼兒園老師評為“很有創意的手工”。面對同樣的事物,不同的人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評價。價值觀的差異,在這里顯而易見。 還是同一位老師,在家長會上講到要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用什么去檢驗價值觀?又如何判斷“正確”與“錯誤”?難道某種價值觀天然就正確嗎?還是只是一種被賦予對錯的一種價值判斷。 班級微信群建立后,群內基本沒有互動。老師發通知,家長回復“收到”,照做,再反饋。有人在群里問老師具體問題,沒有反饋;我私發老師信息也未獲回復,也許是太忙了吧。 今天晚上就開始了作業打卡,要求孩子正確握筆姿勢堅持5分鐘。許多家長都拍了整整5分鐘的視頻發到群里,分秒不少。接著是打卡觀看《開學第一課》。雖然沒有明確說“強制”,但大家卻整齊劃一地執行,仿佛誰不跟上就是“落后分子”。 什么是“落后”?什么又是“先進”?這個問題遠非直覺那么簡單。 也許在某些老師看來,他們的收入是國家保障的,與這群家長無關,因此只對“國家”負責即可。可“國家”到底是什么?是一個脫離于人民的“天外之物”嗎? 大家動不動就喊“愛國”,但到底在愛什么?怎么做才算愛國?教師的收入來源于哪里?真的只是來自那個抽象的“國家”概念嗎? 還不如換成直接收費算了,至少大家清楚:教師的工資來自于家長的付出。至少可以讓老師明白,他們提供的只是一種教育服務,不是單方面灌輸價值觀的“大爺”。 現在這種“轉十八道彎”的付費—收費模式,讓一些家長心甘情愿地接受所謂的“免費教育”,即使有各種不滿,也因為“免費”而選擇忍耐。 這種模式,也讓有些老師開啟了“大爺模式”——你滿意不滿意,工資照樣發,工作照舊做。你能拿我怎樣? 相比之下,女兒之前就讀的私立幼兒園更重視家長的意見,老師們也會在意家長的反饋。當然,他們也不是完全聽從家長意愿,而是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專業判斷。 今天并不是要在這里搞“公立 vs 私立”的價值對抗,也不是說公立學校不好、私立就好。以上只是我個人經歷里面的一些價值判斷,脫離具體事例把這些價值判斷搞成普世有效,跟要形成正確價值觀的價值判斷,沒有區別。 這兩天感覺像是自己在重讀小學樣,也不知道是哪里不對,難道要回爐重造一次? __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