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史氏曰】有個小學教師問:關于小學課堂的管理,怎樣讓我們的課堂更高效,但是由于積累不夠,總是一籌莫展,希望得到一些指導。 首先,要跳出錯誤的管理觀
我覺得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首先厘清三個常見的認識誤區,然后建立一個科學、系統的認知框架。
誤區一:課堂管理=紀律約束
這是最普遍的誤解。許多人一提到課堂管理,腦海中浮現的就是如何讓學生“安靜、聽話、守規矩”。在這種認知下,老師的角色變成了“警察”,工作重心放在了處理學生的各種問題行為上,如說話、走神、做小動作等。這種“反應式”的管理模式,會讓老師時刻處于緊張的“救火”狀態,不僅耗費大量心力,而且治標不治本。學生在這種環境下,其行為的出發點是“避免懲罰”,而非發自內心地“認同規則”。
誤區二:課堂管理=教師的權力與權威
這種觀點認為,課堂管理是教師單方面施加影響的過程,依賴于教師的權威來震懾學生。老師的話就是命令,課堂的秩序完全靠老師的“氣場”來維持。這種模式或許在短期內能看到效果,但它壓抑了學生的個性和自主性,師生之間是對立的、不平等的權力關系。長此以往,學生要么變得消極被動,要么產生逆反心理,無法形成健康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全的人格。
誤區三:課堂管理與課堂教學是“兩張皮”
持這種觀點的老師,常常將兩者割裂開來。他們認為,上課前先要花時間“整頓紀律”,把學生管好了,然后才能開始“安心教學”。當課堂出現問題時,他們會停下教學去處理紀律,教學節奏被頻繁打斷。他們沒有認識到,很多管理上的問題,恰恰源于教學本身。 其次,要確立科學的課堂管理觀
現代教育理念下的課堂管理是指教師為了最大限度地促進全體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有目的地創設和維持一個積極、有序、高效的學習環境的系統性過程。
這個定義包含四層核心含義:
1.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習與發展”。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安靜而安靜,不是為了秩序而秩序,而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學習與成長。一切管理行為是否有效,最終要看它是否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思維發展和人格健全。
2.核心手段是“創設和維持環境”。這正是從“控制者”到“環境設計師”的思維轉變。教師的主要工作,不是盯著每個學生的問題行為,而是像一位建筑師和園丁,去精心設計和營造一個支持性的、能讓學生“茁壯成長”的物理空間、心理氛圍和學習生態。當環境適宜時,好的行為會自然生發,問題行為則會失去滋生的土壤。
3.本質是一個“系統性過程”。有效的課堂管理不是幾個孤立技巧的堆砌,而是一個環環相扣的系統工程。它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的每一個環節,包含了前文我們談到的規則體系的建立(結構維度)、人際關系的營造(情感維度)、教學活動的設計(認知維度)以及問題行為的處理(支持維度)。這幾個維度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4.對象是“全體學生”。管理要面向所有學生,關注每個人的需求。它不僅僅是針對少數“問題學生”的策略,更是為了保障大多數學生能夠擁有一個公平、穩定、可預期的學習環境。
一言以蔽之,請將“課堂管理”理解為“學習環境的領導與經營”。
您的任務不是去“管住”幾十個鮮活的個體,而是去領導和經營好一個名為“XX班”的微型學習社區。在這個社區里,有共同的愿景(學習目標),有大家認同的法律(班級公約),有高效的工作流程(課堂常規),有溫暖的人際關系(師生、生生情感),更有引人入勝的核心業務(教學活動)。
當您從這個視角去重新審視課堂管理時,您會發現,您的工作焦點將從消極地“堵”問題,轉變為積極地“疏”導和“建”設。這不僅能讓您的管理工作更有效,更重要的是,能讓您從繁瑣的管理事務中獲得更多的專業成就感和育人幸福感。
第三,現代教育理念下的課堂管理四大支柱
現代教育理念下的課堂管理,是一個以促進全體學生的學習與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通過系統性地設計、創設和維持一個積極、有序、高效的學習環境的綜合性育人過程。
基于上述理念,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維度系統地構建和維護一個高效的學習環境:
支柱一:系統建構清晰的規則體系與行為流程(環境的結構性設計)
這是課堂“自動化”運行的底層代碼,為有效教學提供穩定的秩序保障。其構建首要原則是“共同制定”。建議您在學期初,組織學生共同商議并制定3-5條核心班級公約,通過民主程序讓“老師的要求”轉變為“我們的約定”,從而極大增強規則的內化程度。其次,必須將課堂中的高頻事務進行精細化的流程設計,例如:課前準備、作業收發、小組轉換、尋求幫助等,都應有固定、簡潔的步驟,并通過初期的反復演練使其成為學生的行為習慣。當這些常規事務無需教師反復提醒就能自動運行時,寶貴的課堂時間與師生的注意力才能真正聚焦于教學的核心內容。
支柱二:精心創設積極融洽的課堂心理環境(環境的情感性設計)
積極、安全的心理環境是激發學生潛能的催化劑。其核心在于構建一個充滿歸屬感、信任感與支持感的“學習共同體”。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使用“我們”的語言,組織需要團隊協作完成的探究性任務,讓學生在為共同目標奮斗的過程中體驗到集體力量。在評價與反饋環節,要格外注重對學生努力過程、所用策略和展現出的毅力的肯定,培育其成長型思維。此外,建立高質量的師生關系是營造良好氛圍的基石。通過課間交流、個別談心等方式真誠地了解每個學生。當學生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關愛時,他們會更愿意追隨教師的引導,更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
支柱三:深度優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設計(環境的核心業務設計)
最有效的課堂管理,就是最引人入勝的教學。許多紀律問題的根源在于教學內容枯燥、形式單一。因此,優化教學設計是預防管理問題的治本之策。首先,教學活動應圍繞明確且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目標展開,產生內在的任務驅動力。其次,必須打破教師“一言堂”,在教學流程中高密度地設置學生參與的節點,如快速問答、同桌互說、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等,確保學生的大腦始終處于“在線”狀態。同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差異化教學設計,通過提供不同難度的學習材料、任務形式或“選擇權”,確保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與成功,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因“聽不懂”或“太簡單”而引發的課堂問題。
支柱四:靈活采取富有教育智慧的問題處理方式(環境的支持性維護)
即使在管理到位的課堂,問題行為也難以完全避免。此時,教師的處理方式是其教育智慧的集中體現。首選策略是低調、非對抗性的處理,以最小化對教學流程的干擾,如眼神交流、走近暗示等。處理問題應堅持“對事不對人”的原則,并善用“邏輯后果法”,讓學生承擔其不當行為所直接導致的后果(如因聊天而未完成的練習需課后補完),幫助學生建立行為與責任的聯結。最后,對于反復出現問題的學生,課后的真誠溝通至關重要。教師應以關心和幫助的姿態,探尋其行為背后的深層原因,將每一次問題處理都轉化為一次寶貴的、促進學生自我認知與社會性成長的教育契機。
小學課堂管理并非簡單的“管”與“被管”的二元對立,而是一項精細化的“學習環境領導與經營”的系統工程。它要求我們教師具備超越個體約束的全局觀,將關注點從“控制”轉向“創設”和“引領”,從“反應”轉向“預防”和“建設”。
跳出“紀律約束”、“教師權威”以及“教管分離”的誤區,我們得以建立起現代教育理念下以“促進學習與發展”為終極目標、以“創設和維持積極有序學習環境”為核心手段的科學管理觀。而清晰的規則流程、融洽的心理環境、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以及富有智慧的問題處理這四大支柱,正是支撐我們高效課堂的堅實基石。
當我們將課堂視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學習共同體,并用系統性的思維去經營這個共同體時,我們才能真正實現課堂效率的飛躍。這不僅能讓我們的教學活動更加順暢,更能讓我們從繁重的管理事務中解脫出來,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啟發學生智慧、滋養學生心靈的教育本真之中,最終收獲專業上的成就感和育人過程中的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