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基層理論宣講的“道”與“術” 基層理論宣講既是傳遞真理的“思想播種”工程,也是連接政策與群眾的“橋梁搭建”實踐,其中既包含關乎方向的“道”,也涵蓋影響效果的“術”。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共同構成基層理論宣講的完整體系。 基層理論宣講的“道”,是定方向、立根本的核心內核,是宣講工作的靈魂所在。它指向理論的本質規律、價值導向與方法論邏輯,回答 “為什么講”“講什么” 的根本問題。對基層宣講者而言,“道” 首先是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深刻認同與精準把握——從到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政策背后的理論邏輯,只有自己先吃透理論精髓,明晰其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價值追求,才能在宣講中傳遞出信仰的力量。就像脫貧攻堅時期,無數基層宣講者之所以能讓 “精準扶貧” 理念走進大山深處,正是因為他們深刻理解了這一政策 “以人民為中心” 的 “道”:不是簡單傳達文件條文,而是讓群眾明白政策如何解決 “兩不愁三保障”,如何幫他們過上好日子。這種對理論本質的把握,讓宣講有了靈魂,避免陷入 “照本宣科” 的空洞。 而基層理論宣講的“術”,則是接地氣、求實效的實踐方法,是宣講工作的抓手所在。它聚焦“怎么講”的具體路徑,是將抽象理論轉化為群眾聽得懂、愿意聽、用得上的 “橋梁”。如果說“道”是數學中的公式定理,“術”就是用公式解題的具體步驟;如果說“道”是建筑的設計藍圖,“術”就是砌磚壘墻的施工技藝。在河南蘭考的鄉村宣講中,有位老黨員摸索出“方言 故事”的宣講“術”:他不講晦澀的理論術語,而是用“俺村老王家種大棚,去年收入翻了番” 的身邊事,解讀“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的道理;用“以前村里路難走,現在水泥路通到家門口”的變化,講清“民生優先”的政策導向。這種 “拉家常式” 的宣講,沒有華麗辭藻,卻讓村民聽得入神、記得牢固——這便是“術”,讓理論從“紙上”落到“地上”,從“會場”走進“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道”與“術 絕非割裂對立,而是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脫離“道”的“術”,如同無舵之舟,再精巧的宣講技巧也會偏離方向。曾有個別基層宣講者,為追求“熱鬧”,過度依賴短視頻特效、互動游戲,卻忽略了理論本身的核心要義,最終讓宣講變成 “娛樂化表演”,群眾聽完只記得笑聲,卻沒記住政策實質——這便是“重術輕道”的誤區。反之,脫離“術”的“道”,則像藏在深閨的珍寶,再深刻的理論也難以被群眾感知。過去有些宣講會,宣講者拿著文件照本宣科,滿口專業術語,群眾聽得云里霧里,即便理論本身價值千金,也難以走進群眾心里——這便是“重道輕術”的遺憾。 真正有效的基層理論宣講,必然是“道”引領“術”、“術”承載 “道”的良性互動。就像浙江諸暨的“楓橋經驗”宣講隊,他們始終以 “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 的治理理念為 “道”,同時創新出 “庭院宣講會”“線上微課堂”“文藝小戲骨”等多種“術”:在農家小院里,宣講員結合鄰里調解案例講治理邏輯;在微信群里,用短視頻解讀 “網格化管理” 政策;在村文化廣場,孩子們用快板唱出“平安楓橋”的故事。正是“道”的堅定與 “術” 的靈活相結合,讓“楓橋經驗”不僅被群眾理解,更成為大家主動踐行的行動指南。 基層理論宣講的戰場,在田間地頭、社區廣場、工廠車間,面對的是最樸實的群眾,傳遞的是最根本的真理。唯有把握好“道” 的方向,創新好“術”的方法,讓理論既有“思想高度”,又有“民生溫度”,才能讓黨的創新理論真正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成為群眾奮進路上的“指明燈”與“動力源”。 (作者:于振勇,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鹽垣社區第一書記) 我是文婷,持續閱讀、思考、寫作、宣講,更多分享,關注公眾號,共同解鎖理論宣講,期待和您一起進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