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195條
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食入于陰,長氣于陽。胃中有寒,故食難用飽,飽則谷氣不化,郁而微煩。 胃氣不利,則津液不布,故頭眩、小便難。 寒濕相搏,欲作谷疸。下之雖腹滿暫減,然寒濕之邪終不化,故腹滿如故。 所以然者,以脈遲為寒故也?!?/p>
脈遲為寒,寒則胃不納谷,故食難飽。 強飽之,則氣滯不通而微煩,清陽不升則頭眩,濁陰不降則小便難。 此寒濕中阻,脾胃失運,將作陰黃(谷疸),理當溫中散寒。 若誤為實滿而下之,必更傷中陽,寒濕愈凝,故腹滿不除。 脈遲已揭示病本屬寒,下之何益?”
清氣不升則頭眩,濁氣不降則小便難。 此皆寒濕壅閉,中焦無運化之權,其將作谷疸可知。 谷疸本有可下之證,然此證之滿,乃寒濕之滿,非燥屎之滿,故下之而腹滿如故。 其所以然者,脈遲已昭示其病之屬于寒也?!?/p>
寒則不化,故食難飽。飽則中氣愈郁,故生煩熱。 清陽陷則頭眩,濁陰逆則小便難。 此濕邪內郁,欲作谷疸。谷疸因于寒濕,法當溫利。 若誤下之,陽傷土敗,寒濕愈增,故腹滿不減。 所以然者,其脈遲,乃虛寒之本質,下之徒傷正氣,不能祛除寒濕之邪。”
寒濕郁阻,氣機不暢,則腹滿; 影響肝膽疏泄,膽汁不循常道,則'欲作谷疸’。 這種腹滿完全是虛滿,下之不僅無效,反而傷陽,使寒濕更甚,所以'腹滿如故’。 臨床見到脈遲,就必須放下下法,考慮溫法?!?br> 其“腹滿”屬虛滿,與陽明腑實之實滿有天壤之別。 癥狀病機: 脈遲:主寒、主虛。是定性的關鍵。 食難用飽,飽則微煩:胃寒不能消谷,強食則停滯中焦,郁阻氣機,微郁化熱(虛煩)。 頭眩:寒濕中阻,清陽不升。 小便難:脾虛不運,寒濕內停,氣化不利,津液無法正常輸布至膀胱。 欲作谷癉:上述病機的進一步發展。寒濕郁滯,影響肝膽疏泄功能,導致膽汁外溢肌膚,發為黃疸。此屬陰黃。 治禁與原理: “雖下之,腹滿如故”。 因為病本是寒濕虛證,下法重傷脾胃陽氣,使運化功能徹底癱瘓,寒濕更加壅滯,故腹滿絲毫不得緩解。 “所以然者,脈遲故也”再次強調,脈遲是判斷此證屬寒、禁用下法的鐵證。 樞轉無力一方面會造成胃不降濁,引發食難用飽,食后會出現食滯氣郁,進而導致飽則微煩; 另一方面會造成脾不升清,清陽不升就會引起頭眩。 中軸寒濕壅滯還會導致水濕內停、氣化不行,使得津液不布,引發小便難,同時水濕內停、氣化不行會造成寒濕郁遏,進而導致土壅木郁、膽液外溢,最終欲作谷疸。 如果誤用下法,會更傷中陽,導致寒濕凝滯更甚,從而腹滿如故。 其“微煩”絕非實熱,而是陰寒凝滯、陽氣郁極欲通的微弱反應。 “谷疸”分陰陽:此欲作之“谷疸”是陰黃,其色必晦暗如煙熏。 與陽明濕熱所致的陽黃(色鮮明如橘子)治法截然相反。 萬不可見“疸”即清利。 治則與方藥:絕對禁忌下法、清法。治當溫陽建中、散寒除濕。 方選茵陳五苓散合附子理中湯加減,或茵陳術附湯。 附子、干姜、白術、茯苓、茵陳蒿為必用之品,旨在溫化寒濕,宣通氣機,而非攻下。 治病求本: “本”即中焦虛寒。 任何治療都必須圍繞“溫中散寒”這個核心來展開。 標象(腹滿、發黃)只有在脾胃功能恢復(本固)后,才能自然消除。 津液代謝: “小便難”非津液不足,而是氣化無力,津液無法正常分布,聚而為濕。 治療目標是恢復氣化,而非單純利尿。
治療當以溫運中焦為法,方如香砂六君子湯合理中湯。
此條為識別和糾正這種誤治提供了理論依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