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相信不少閩南人應該從小到大聽到過無數次的“五腳架”,只知道那是房子大門口前的一塊臺階 ,那么究竟什么是“五腳架”,又為什么叫“五腳架”,相信很多人肯定不太清楚了,那么接下來,就跟著我一起來探尋一翻。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五腳架” 不是 “架”,是 5 英尺的 “南洋基因” 第一次聽 “五腳架”,很容易誤以為是某種支撐用的架子,其實它的由來和 “數字”“長度”“南洋” 三個關鍵詞緊緊綁在一起。 然而這個稱呼并非土生土長,而是從東南亞 “漂” 回來的。清末民初,大批閩南人下南洋討生活,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落腳。當時英屬海峽殖民地(包括新加坡、馬六甲等)有個特別的規定:臨街建筑必須在門前留出一段帶頂蓋的走廊,寬度統一為 5 英尺(約 1.5 米),英文叫 “five-foot way”。馬來語里 “腳” 是 “kaki”,閩南人聽了,就把這種走廊叫做 “五腳基”,后來口口相傳,慢慢變成了更順口的 “五腳架”。 別小看這 5 英尺的走廊,它可是當時南洋商貿與生活需求的 “智慧結晶”。東南亞氣候炎熱多雨,帶頂蓋的走廊既能給行人遮陽避雨,又能讓商家把商品擺到走廊上,方便路人挑選 —— 這種 “前店后宅”“下店上宅” 的模式,既實用又靈活,很快被下南洋的閩南人記在心里。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從南洋到閩南:一場跨越山海的 “建筑回歸” 清末民初,隨著一批閩南華僑回鄉,“五腳架” 的建筑風格也跟著 “漂” 回了閩南。 當時的閩南,尤其是廈門、泉州、漳州等城市的沿海地區,商貿正慢慢興起,臨街的商鋪需要更靈活的經營空間,而閩南的氣候和東南亞有些相似,夏天炎熱、臺風天多雨,“五腳架” 的設計剛好能應對這些問題。于是,華僑們把南洋的 “五腳架” 和閩南本地的建筑風格結合起來:屋頂用閩南傳統的燕尾脊、紅瓦片,走廊的柱子上刻上閩南特色的浮雕,有的還在走廊上方加了騎樓,二樓的窗戶對著走廊,既通風又能看到街上的熱鬧 —— 就這樣,南洋的 “five-foot way”,變成了閩南人熟悉的 “五腳架”。 在廈門中山路,你還能看到一些老騎樓的走廊柱子上刻著英文,或是門楣上有南洋花卉的圖案,這些都是 “五腳架” 帶著南洋基因的證明。比如中山路的 “黃則和” 老店,當年就是開在 “五腳架” 下,老一輩廈門人回憶,小時候放學,總愛趴在 “五腳架” 的欄桿上,看著師傅做花生湯,聞著甜香等家人來接 —— 這樣的畫面,在閩南的老街上,曾是最尋常的日常。 如今的 “五腳架”:不只是建筑,更是活著的記憶 現在走在閩南的老街上,“五腳架” 依然是最顯眼的標志。只不過,它不再只是商家經營、行人避雨的地方,更成了承載閩南人記憶的 “時光走廊”。 在泉州西街,“五腳架” 下擺著老人的茶桌,幾個阿公阿嬤圍坐在一起,泡著鐵觀音,用閩南語聊著家常,偶爾有游客走過,他們會笑著遞上一杯茶;在漳州古城,“五腳架” 的走廊里掛著紅燈籠,節日的時候,孩子們會在走廊里追跑打鬧,手里拿著漳州的 “麻棗”“枕頭餅”;在廈門鼓浪嶼,一些老騎樓的 “五腳架” 被改成了小咖啡館,年輕人坐在走廊里,看著窗外的老榕樹,聽著海浪聲,偶爾能聽到隔壁店鋪傳來的閩南語歌 —— 新與舊,在 “五腳架” 下慢慢融合。 有人說,“五腳架” 是閩南人 “走出去” 又 “走回來” 的見證:當年下南洋的閩南人,把外面的智慧帶回來,變成了家鄉的一部分;如今,“五腳架” 又成了外地游客認識閩南的窗口 —— 當游客走在 “五腳架” 下,吃著土筍凍、海蠣煎,聽著閩南語的叫賣聲,就能慢慢讀懂閩南人 “愛拼敢贏” 又 “重情重義” 的性格:就像 “五腳架” 一樣,既能包容南洋的外來文化,又能守住閩南的本土根脈。 下次再走在閩南的老街上,不妨放慢腳步,在 “五腳架” 下多站一會兒:摸摸柱子上的老紋路,看看頭頂的老瓦片,或許能聽到風里傳來的故事 —— 那是南洋的海風,和閩南的煙火,在 “五腳架” 下,輕輕相遇的聲音。 |
|
來自: xm風帆 > 《2024-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