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瘤為成熟的脂肪組織所構成的良性腫瘤。屬于中醫的“肉瘤”范疇。本病好發于40~50歲的中年人,女性較為多見。本病常發于肩、背、頸、乳房或臀部等處。筆者在臨床上應用健脾寬中,解郁化痰的方法治療脂肪瘤,均獲滿意療效。內服:當歸、白芍、香附、木香、青皮、陳皮、烏藥、茯苓、川芎各10克,甘草5克,大棗5枚,生姜3片。每日1劑,水煎3次合并藥液,分早、中、晚飲服。(《中國中醫藥報》2012年11月29日第3814期)患者林某,男性,34歲,軍人,1975年1月25日初診。病史及治療經過:緣于半年前發現皮下有針刺樣疼痛,自己可以觸及許多小疙瘩,按、摸均疼痛,初發自胸開始,逐漸向上肢尺側發展。四肢疼痛,每于午后2?10時尤甚,有時在睡中痛醒,易出汗,不時心慌氣短,善太息,手足熱而乏力。大便先干后溏,每2?3天1次。檢查其大腿內側及上肢內側有米粒大至小豆大之多數結節及索條狀物。經病理檢查:大腿內側切除物為“多發性脂肪瘤”;上肢切除之結節為“淋巴結慢性炎癥”。經中西醫藥治療不效。舌苔白膩,脈短。其脈證陰有余而陽不足,腸胃功能不佳,影響于外,以其以睡眠時發生疼痛多,先用《醫宗金鑒》當歸飲加減,從陰入手,以“滋陰潤便法”調理大便,多用黃芪有助于皮下結節之消散,再加麻仁、蓯蓉潤腸胃。當歸15克,白芍6克,赤芍6克,川芎4.5克,生地12克,白蒺藜12克,何首烏15克,黃芪24克,炙甘草6克,胡麻仁9克,肉蓯蓉9克。7劑。7劑后,至1975年2月1日2診,大便已不干,四肢及胸痛減輕。舌苔薄白稍黃,脈象仍短,改投王肯堂的榮衛返魂湯加味:何首烏15克,白芷9克,烏藥(炒)6克,小茴香(炒)6克,當歸12克,木通6克,炒赤芍9克,枳殼6克,生草6克,獨活6克,天南星9克,水酒各半煎服。2月19日3診:上方服14劑后,皮下結節變小,痛減輕,且較前易于活動,左背、脅部時痛,二便飲食正常,體力增加,精神好轉。舌苔膩象減,脈象轉滑,前方加半夏12克,再服14劑。至3月1日4診:舌脈同前,自覺全身發涼。前方去木通,再服14劑。至3月19日5診:背脅及身痛減輕,自覺皮下結節減少。舌苔減少,脈象柔和。此方加減服至1975年4月22日6診:又服22劑,身痛基本消失未發,皮下結節已基本消失,只偶觸及一二個。體力增加且已能參加半日勞動。只于第2方藥后,腹稍痛,大便稍稀且有少量粘液,脈之滑象亦減。前方何首烏改9克,再服7劑。至1975年5月7日7診:身痛已消失,皮下結節消失后未發,別無其他癥狀,舌苔薄膩,改用《證治準繩》十宣散為之善后。黃芪60克,黨參60克,當歸60克,姜厚樸30克,桔梗30克,川芎30克,防風30克,白芷30克,甘草30克,桂心9克。按:痰之為病,既頑且幻,痰核乃其一例。《丹溪心法附余》指出:“凡人頭面頸頰身中有結核,不痛不紅不作膿者,皆痰注也。宜隨處用藥消之。”總因素體陰虛,邪熱內生,津血被爍,不得泄澤,凝聚于皮肉關節間,而成有形之物。腎主津液,津液凝聚,腎不為無責;而本例患者已現心慌、氣短、善太息,大便先干后溏,手足熱而無力,顯系腎與心、肺、肝、脾五臟俱病。由于痰核起病急,發展迅速,為數眾多,嚴重阻礙氣血周流,遂致疼痛劇烈,諸癥蜂起。初診時脈短,苔白膩,中氣已是大虛。此時之治,雖有《內經》“結者散之”“損者益之”可遵,而攻邪則恐傷正,扶正又畏助邪,選方用藥,稍有不當,即成抱薪救火。故開始以當歸飲加減調和營衛。《醫宗金鑒》當歸飲系治小兒初生無皮之方。即圣愈湯加白鮮皮、白蒺藜、何首烏、甘草,以四物合何首烏養血,參芪草補氣,白蒺藜去風散結,白鮮皮去風通血脈。取其具營衛兼補,補中有行之妙,去人參、白鮮皮加赤芍、胡麻仁、蓯蓉,意在速補營陰。因營分為賊所在,實之則邪不能據。然后以營衛返魂湯加減消除失道宿痰。營衛返魂湯又名通順散、何首烏散,首見于明·楊清叟著《仙授外科集驗方》,后收入王肯堂《外科準繩》中,遂得廣為流傳。作者自論原方方義為“此藥大能順氣勻血”,“此藥扶植胃本,不傷元氣,蕩滌邪穢,自然通順,不生變證;并列舉本方主治之十五證,失道宿痰即其所擅。岳老認為本方對痰核、流注療效可靠,故參原書所載加減之法,令患者守服56劑,終收身不痛,核全消、體力漸增之績。十宣散又名托里十補散,原系《局方》,亦為《外科準繩》所收。汪昂《醫方集解》謂本方為“此手足太陰、足厥陰、陽明藥也。參芪補氣,芎歸活血,甘草解毒,桂心、白芷、桔梗排膿,厚樸瀉實滿,防風散風邪,為表里氣血之藥,共成助陽內托之功也”。投以本方,即取其有助陽內托之功,溫養氣血,以防舊疾復陷。本文摘自《岳美中醫學文集》,作者/岳美中,整理/陳可冀,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 溫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藥,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