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道友問我:陳老師好,能請教《道德經(jīng)真義》書里您引用的歌謠“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的含義么? 興南子:漢代當官是地方推舉制,推舉孝順廉潔之人,這樣的人就叫“孝廉”。但一些人弄虛作假,一些所謂的孝廉沒文化,不讀書,也不孝順,和父親分居;說起來是清寒之家的有潔白人品的人,其實此人渾濁如泥;那些高門大戶的人做了所謂的良將,可其實他們膽子比雞的都小。這是諷刺時代弄虛作假的風氣。這也說明一個切人性的虛偽其實本質(zhì)上與社會制度的缺陷有關。 這則回答是我在“西行問道”的旅行期間完成的。回到北京后恰好多次與朋友談到了中西方制度的異同,以及“所有的制度里都有缺陷”的問題,世間不存在絕對完美的制度,只有相對完善的制度。我總結(jié)說,“其實所有的制度的缺陷本質(zhì)是人性的缺陷。很多問題與制度有關,不解決制度上的缺陷就難以真正解決很多社會問題,而想束縛、化解人性的自私、貪婪等,除了法律,更需要宗教信仰的心靈指導與修行的自我化解。(此處刪去五百字) 上面說到了“孝廉”,民國年間還有“舉孝廉”的制度,特別在鄉(xiāng)村。我小時候,家鄉(xiāng)一位發(fā)小勤軍的祖父,人們叫他“跛孝廉”,我叫他大爺,都姓陳,但不是本家。勤軍跟我三哥是同學、朋友,經(jīng)常上我們家,小時候他和我三哥用鐵盒子養(yǎng)蠶玩,他家有棵老桑樹,他經(jīng)常拿桑葉給我三哥養(yǎng)的蠶吃,要不,只能吃我家門前那棵我祖父種的老榆樹上的葉子了。這些蠶也會吐絲、結(jié)繭,蠶繭多了,會放進銅墨盒里吸墨、舔筆。跛孝廉,自然是個跛子,也是“孝廉”,有文化,有頭有臉,為人善良。我記憶里,老人家活到了改革開放后,他家就在我們村在清末民國修建的躲回民土匪的土城堡里(方言里叫“堡(bu)子”),他家主房的后墻非常高,是“起脊臥獸”的格局,彰顯家里有人有“功名”,在鄉(xiāng)下人眼里,推舉出來的“孝廉”也是功名。 我母親辭世快十二年了,我父親辭世二十六年了,他們這一輩老人,家鄉(xiāng)所剩無幾,我都快五十七歲了,跛孝廉幾乎無人記得了。還好,因為朋友的提問,我想起了家鄉(xiāng)的這位老人,是我見過的老人,個頭不高,略微有點胖,有稀疏而短的白發(fā),笑嘻嘻的,很和善,很多鄉(xiāng)村人不識字,他會給人念信,也會給人代筆寫信。這樣一個老人辭世快五十年了,個人的蹤跡即將在人世間消失殆盡。這就是無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