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我是忍冬!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 面對復雜的問題(無論是工作、生活、學習還是人際),感覺怎么繞都沒法徹底弄明白。 大家都在給建議——要么依賴經驗主義、要么背公式流程。 可是照做一圈,發現這些套路不是小修小補,就是換個馬甲的“老辦法”。 真正想顛覆點什么、解決掉難題? 卻總是力不從心。坦白說,我自己也反復陷在這種“常規解法無效”的焦慮里。 其實,這正是缺少“第一性原理思維”的表現。 可能你聽過這個高頻詞——硅谷創業者、科學家、哲學家都在提。 但到底怎么用?什么時候該用?背后到底為什么有用? 很少有人真正說清楚。今天我想花點時間,和你一起深扒一下這個問題。 ![]() 01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先把第一性原理講明白。簡單說,它是一種“底層拆解思維”:遇到任何問題,不是問“大家都怎么做”,而是直接跳到核心——問題本質究竟是什么? 換句話說,就是像解剖工具一樣,把復雜現象徹底拆開,挖出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回到“原始設定”。 這種方法厲害在哪里?主要就在于它能破除“表象困局”。 大多數人看問題習慣套用前人的經驗(心理學上叫“錨定效應”——初始信息變成潛意識的'基線’),于是整個世界都像是被別人拼好的樂高,怎么改都還是老模樣。 而第一性原理要求我們重新定義問題空間,去掉摻雜的“常態化誤區”,回歸最內核。 為什么人腦容易被表象蒙蔽? 這里插個小知識點——前額葉皮質主管高級認知,有個叫“認知去耦能力”的東西,能讓我們暫時懸置舊有知識結構,嘗試旁觀自己的思維模式。 大部分時候,我們會由于“自我妨礙”和“認知資源節省”的本能而陷入舒適路徑。 所以說,第一性原理其實是反習慣、反經驗的“心智自由技術”。 02 第一性原理的心理研究 關于這一點,有個經典實驗我一直記得。 2010 年,《自然》雜志發表了一項認知科學研究,證明人們解決陌生問題時更容易陷入“功能固著”,即被已有解決方式的“心理距離”阻攔創新。 只有刻意打破舊有范式、還原底層結構,創新行為才會出現。 另外,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也談過類似問題:多數人在決策時本能采用“啟發式思維”,但這恰恰是遠離本質的陷阱。 那第一性原理怎么幫我們逃離呢? 最核心的其實是“均值回歸”。 也就是說,當我們不斷歸零、重新定義問題時,做出的選擇會趨近于每個人自己的真實需求,而不是被外部強加的“行業常態”。 03 如何利用第一性原理? 說到這里,理性聊歸理性,實際怎么用?我自己摸爬滾打下來,發現最有效的,是這三步。 1.拆分法則: 遇事先問自己——這個問題最底層的原理是什么? 試著列出所有已有的思路,再逐項問一句“如果去掉 XX,還剩下啥?” 比如手機,不要先想功能,而是問“我最需要什么?通信?信息?便攜?” 2.反證與重構: 拿到最底層的要素,一定要主動懷疑——現有答案是不是“集體認知的局部最優”? 你可以用“假如沒有任何經驗可依賴,我該怎么重新組合這些要素?”做一輪腦力風暴。 這一步,要求我們把認知距離拉遠,像外星人一樣看問題。 3.常態化微習慣: 第一性原理思維不是一次性爆發,而是要日常化。 我建議每天對自己碰到的三個小決策做“底層拷問”。 哪怕是午餐吃什么,都可以拆一下自己的選擇動機。 習慣了,你會發現“不可動搖的常識”其實只是心理慣性。 坦率說,我自己剛開始用這套方法也覺得麻煩。 但堅持一個月后,發現腦子的“霧”真的散了不少,看問題更扎實也更有安全感。 這種“微觀解構習慣”,比一次性頭腦風暴更有用。 04 總結 最后,一句話提醒:第一性原理思維不是能解決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 它最大的問題是容易陷入還原主義的死角,忽略系統性整體。 真正有效時,還得結合整體效率和實際約束。 但學會這個頂級心智工具,至少不會再被表象蒙蔽,能看見問題背后的真實“動力-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