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這一生,都活在自己的認(rèn)知里。 在我們認(rèn)知之外的東西,即便放在我們面前,我們也無法真正理解,在烏鴉的世界里,整個世界都是黑的。 一個人的認(rèn)知,就是他的生活。 上學(xué)的時候,讀莊子的《秋水》,讀的是河伯見大海而“望洋興嘆”的故事,后來讀《秋水》,讀的是認(rèn)知的故事。 你的認(rèn)知,決定了你的生活,反過來,你的生活,也會反向塑造你的認(rèn)知。 那個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實在不是青蛙的問題,而是因為它從來就沒離開過深井,沒有見過井外面的世界。 01 在《秋水》里,莊子講的第一個故事,就是一個人突破自己的認(rèn)知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的自己是多么無知。 河伯是傳說中的河神,掌管黃河。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黃河水位暴漲,聲勢巨大,兩岸之間,不辯牛馬。 眼見自己掌管的黃河如此雄渾壯闊,河伯非常高興,感覺這就是天下最浩大美麗的風(fēng)景。 高興的河伯,唱著歌,跳著舞,順流東下,一直到了北海邊。 河伯怎么也想不到,他竟然會見到眼前這一幕。 只見北海無邊無際,沒有盡頭。 和北海一比,黃河的雄渾壯闊,簡直微不足道。 河伯這才明白,原來自己引以為傲的黃河,在大海面前,竟如此渺小。 他自嘲,俗話說,聽的道理多了,就以為沒有能趕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無知的人啊。 河伯對海神說,要不是看到你的浩瀚無邊,我就會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被真正懂得大道理的人笑話。 這不是河伯的問題,因為在這之前,他都沒見過大海,他所見到的,都是自己管理的黃河,他的認(rèn)知,局限在黃河。 在黃河,他是絕對的主宰,沒有人敢忤逆他,很多人都對他溜須拍馬,就連說話,都得小心翼翼。 要是有人告訴他,海無邊無際,他大概以為那人瘋了。 但看到北海的那一刻,河伯的認(rèn)知,得到了突破,他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一直困住他的認(rèn)知局限,在那一刻,轟然倒塌。 認(rèn)知局限被打破的那一刻,我們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02 海神告訴河伯: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墟也。 就是說,對于井底之蛙,不可以和它談?wù)摯蠛#驗樗簧畹目臻g限制了。 青蛙沒有走出過井底,每天在井底,它看到的天空,都是井口那么大。 如果你告訴它,天空無窮無盡,它壓根就沒見過,又怎么相信? “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對于生活在夏天的蟲子,不能和它談?wù)摱斓谋驗樗纳荒芑钤谙奶臁?/p> 如果你告訴夏蟲,冬天會下雪,河水會結(jié)冰,它也根本無法理解。 “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對于孤陋寡聞的人,不要和他談?wù)摯蟮溃蛔约核邮芎蛯W(xué)習(xí)的教育所束縛了,理解不了真正的大道。 你和他講大道,他理解不了,還會覺得你是神經(jīng)病。 這就是認(rèn)知的局限。 一個人只能相信自己認(rèn)知里的東西,超出認(rèn)知的部分,他沒法想象。 千百年前,人們堅定地覺得,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太陽圍著地球轉(zhuǎn)。 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所見所聞,無不在強調(diào)這一點。 這個時候,你若是告訴他,地球只不過是宇宙中一顆很小很小的星球,只不過圍著太陽轉(zhuǎn)動的一個星球。 那你就危險了,因為人們會覺得你大逆不道,把你放在火刑架上燒死。 因為,太陽每天東升西落,而他們站在原地,這些無不告訴他們,地球沒轉(zhuǎn),是太陽在轉(zhuǎn)。 那時候,你要是告訴他們,地球是個球體,像個放大了無數(shù)倍的橙子。 那你也完了,因為天圓地方的思想深入人心,古人也不知道地心引力,他們只是通過生活實踐發(fā)現(xiàn),一個人站在球面,是會掉下去的。 認(rèn)知局限之所以難以打破,就是因為我們的生活,總是會反過來加強我們原有的認(rèn)知。 若不是走出時空的限制,遇到貴人,人生是很難改變的。 03 見到北海,得遇海神,是河伯的幸運。 海神說: 如今,你走出了困住自己的崖涘,看見了無邊無際的大海,看到了自己的簡陋,現(xiàn)在可以與你談?wù)摯蟮懒恕?/p> 天下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千萬條河流最終流進大海,沒有停止,可是海也沒有滿溢出來。 大旱的時候,多年不下雨,大海也不會減少。 無論水澇還是干旱,大海從不變化,永不枯竭。 可是,即便擁有如此浩瀚的大海,海神也沒有自滿,因為和天地比起來,大海又太渺小了。 中國在四海之內(nèi),不過滄海一粟,可四海在天地之間,也只是滄海一粟。 這個世界上的事物,千千萬萬,人只是其中一種,個人與萬物相比,更是渺小。 所以,那些爭奪天下,所爭奪的不過就是宇宙中的一根毫毛而已。 那些自以為是仁人賢士的人追求名聲、自以為是的樣子,不就是你看到大海前的樣子嗎? 等你真正發(fā)現(xiàn)大海之大,發(fā)現(xiàn)天地之大,發(fā)現(xiàn)人心浩瀚,就會覺得,自己曾經(jīng)執(zhí)著的那些東西,不過就是一個笑話而已。 這種關(guān)于小大的認(rèn)知,很頂級。 可是,這還不夠。 海神北海若說: 物的數(shù)量沒有窮盡,時間不會停止,得失不是恒常,始終也不是固定的。 因此,真正厲害的人,對大的東西不覺得大,對小的東西也不會覺得小,因為他知道事物沒有窮盡。 04 在這世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rèn)知,因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有些人心中有自己關(guān)于貴賤的想法,也常用這個想法去評判世界和自己。 河伯問: 怎么分辨物品的貴賤?大小? 海神說: 從大道的角度來看,萬物沒有貴賤。 從萬物的角度來看,萬物各自為貴,而覺得對方為賤。 用世俗的觀念來看,事物的貴賤不是自身所擁有的,看人的喜好。 因此,因此,一個人糾結(jié)于貴賤的差別,實際上就是困在自己有限的認(rèn)知里,而忘了人生無窮的原野。 北海若告訴河伯,從道的角度來看,貴賤可以相互轉(zhuǎn)化,因此,不要用傳統(tǒng)的成見去束縛自己,做事不要執(zhí)著于一己之見。 要順應(yīng)自然,不要與大道相違背,唯有如此,才不會讓外物損害自己。 河伯不解,問北海若: 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為? 北海若說: 牛馬長有四足,這就是牛馬的天性。 給馬帶上籠頭,給牛穿上牛鼻,就是人為。 他說: 不要以人為來破壞天性,不要用造作來損害天性,不要為追求名聲而傷害本性。 可是,這世間總是充滿規(guī)矩,人和人之間,總是難以理解。 孔子游歷到了匡地,他和弟子被匡人軍隊包圍起來,處境危險。 但孔子并不憂懼,反而讓弟子們唱詩奏樂。 子路覺得,人遭遇危險,遇到困境,不該這樣,他問孔子: 為何還這樣快樂? 孔子說: 都是命運。 沒多久,誤會解除,包圍孔子的人通通散去。 認(rèn)知不同的人,總是很難真正理解,認(rèn)知越大,人活得會越平靜,也會越自由,因為他內(nèi)心的世界,會越寬闊。 05 一個人的認(rèn)知,決定了他的追求和生活。 惠子和莊子是朋友,也是冤家。 惠子做了梁國的宰相,莊子前去拜訪惠子。 有人就在惠子面前進讒言說,莊子這個時候來,就是盯著你宰相的位置來的,他要來與你爭奪宰相之位。 在很多人追名逐利的人看來,人人都喜歡爭名逐利,莊子要不是想爭奪宰相之位,來干什么? 就連惠子,也是這樣想的,他害怕不已。 在學(xué)識上,他不如莊子,他擔(dān)心失去宰相之位。 于是,惠子利用職權(quán),滿城搜莊子,搜了三天三夜,莊子施施然去見惠子。 他給惠子講了一個故事: 南方有一種鳥兒,名字叫鹓雛,這種鳥非常奇特,它從南海飛往北海,路途遙遠(yuǎn),中間不是梧桐不肯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肯食用,不是甘美的泉水不喝。 鹓雛在路上遇見一只貓頭鷹,貓頭鷹正在吃一只腐爛的老鼠,見鹓雛飛過去,以為是來搶腐肉的,仰頭發(fā)出一聲恐嚇。 最后,莊子問惠子: 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恐嚇我嗎? 在莊子看來,惠子拼命護住的宰相之位,不過就是貓頭鷹口中那個腐爛的老鼠肉而已。 許多人爭名逐利,便覺得人人都會爭名逐利。 這就是認(rèn)知的限制。 世俗之人,大多希望出人頭地,希望光宗耀祖,希望高人一等。 為了這些東西,很多人不惜違背自己的本性。 可是,也有人不在乎名利,只想自由自在,順應(yīng)自己的本性活著。 06 在追名逐利的人眼里,名利就是一切。 他們的認(rèn)知告訴他們,有了名利,才可談其他。 可是,有些人就是不在乎名利,他們只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雖然艱難,但他們不改初心。 莊子在濮水邊釣魚,楚王派來使者,想請莊子做官。 莊子自顧自的釣魚,并沒有因為使者的到來而起身迎接。 然后,他慢悠悠地給兩位使者講了一個故事: 聽說楚國有一只神龜,已經(jīng)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將它的龜甲用精美的布包起來,供奉在宗廟里。 講完故事,莊子問使者: 你們說,對于這只龜來說,它是愿意死后尊貴呢還是愿意在爛泥里自由自在地爬行? 使者說: 寧愿活著拖著尾巴在泥里爬行。 使者說完,莊子的答案也就出來了,他告訴使者,你們回去吧,我也愿意拖著尾巴在爛泥里自由自在地爬行。 當(dāng)官是好。 但莊子不喜歡。 事實上,每個人都在過自己選擇的生活,每個人都想將人生安排得更好,但因為認(rèn)知不同,所以結(jié)果也不一樣。 有些人內(nèi)心貧瘠,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就隨便抓來一種生活,然后一直過下去。 因此,我們唯有不斷深入自己,了解得越多,才能更好地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樣的生活。 07 每個人都在選擇自己的生活,然后在人生中的很大一部分時間,他都在辛辛苦苦為自己的選擇買單,辛辛苦苦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在《秋水》里,莊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只生活在井底的青蛙,看到路過的東海使臣,就炫耀自己的生活多么美好,多么快樂。 它在井里玩耍,休息,踐踏淤泥,時而沒過腳背,四面一看,生活在井里的小紅蟲,小螃蟹,小蝌蚪,沒有一個像它那樣的。 這只青蛙覺得,自己就占有一井清水,簡直是幸福。 它邀請東海使臣: 你何不時常來觀光呢? 東海使臣左腳還沒有踏到井底,右腳就被絆住了,它遲疑了一會兒,然后就退出來。 隨后,使臣開始描述東海,東海無邊無際,水澇不增,大旱不減。 聽了東海使臣的描述,青蛙茫然若失。 它這一輩子都到不了東海,都看不見東海的遼闊,把這些告訴它,或許,也是一種殘忍。 突然想到魯迅先生和錢玄同的一段對話: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xiàn)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shù)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錢玄同說: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絕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井底之蛙知道大海的遼闊,也未必就沒有見到大海的希望,最重要的是,若是有了希望,就有了可能。 即便,在大海之后,依然覺得,還是井底的天地比較好,那也無關(guān)緊要了。 人很難突破自己的認(rèn)知限制,因為在我們的人生中,我們總是不愿意承認(rèn)自己的無知,而總是想要證明自己就是對的。 恰如黑塞所說:鳥要掙脫出殼,蛋就是全世界。 我們的認(rèn)知,就是那顆蛋,蛋殼雖然困住我們,卻也保護了我們,是我們身上唯一堅硬的部分。 08 一直在講認(rèn)知,但實際上,認(rèn)知不是書本上零散的知識。 一個人的認(rèn)知,若不是基于對自己的認(rèn)識,若不是基于對自我本性的尊重,那就是知識點堆積。 因此,當(dāng)我們在談?wù)J知的時候,很多時候,談的都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rèn)識。 莊子總是在告訴我們,生活要順應(yīng)本性,要順應(yīng)自然。 然而,若對自己沒有清晰的認(rèn)知,我們順應(yīng)的,可能就不是自己的本性,而是外界強加給我們的一些東西。 因此,人生最終極的認(rèn)知,其實是對自己的認(rèn)知,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真正知道自己喜歡什么,知道怎么靠近自己喜歡的。 如此,我們才能將人生安排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
|
來自: 行云流水vmmxd6 > 《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