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3039期 圖|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記得在我奶奶那個年代,農村不通電,也沒電視,晚間靠煤油燈照明。為了省油,家家戶戶一到天黑就早早吃完飯上床睡覺。只有到了年三十那天的晚上,各戶人家才不吝燈油,在灶間和廳堂點亮燈火,準備待客的年貨和過年的大餐。 到了我父親這輩,有了電燈和電視,但平時家中人少時,父親絕不允許家人隨便費電,哪個房間有人開哪個房間的燈,沒人的地方一律關燈。只有到了大年三十晚上,他才允許家中大放光明。從年三十到初五,子女們都回家了,老人高興,晚上讓家人把所有房間的燈光打亮,亮亮堂堂地過年。 說來奇怪,這種情況似乎不止我們一家。大年三十晚上,朝窗外望去,樓前樓后,左鄰右舍,原本只有零星燈光的人家,通常北向廚房晚餐后不久就熄燈,平日里暗淡無光的窗戶,這時就像是誰下了一道命令,全都亮堂了起來。窗內燈火通明,人影在燈下晃動,不時傳出歡聲笑語。哈,要過年了,仿佛朝北的廚房最亮、最忙。 如果年三十的夜晚你在趕路回家,你會覺得曠野中的那些村莊和平日不同,天空下的村莊燈火閃爍,在夜色中與公路相連。車燈前方連接著故鄉煙火,讓你想起家鄉的火把和燈籠,家人正在燈下等你歸來。年三十的晚上,如果你在路上,你會看到輪船燈火通明,火車燈光明亮,車站碼頭亮如白晝,機場港口燈火輝煌。啊,美麗的都市,銀河星空,路似火龍,萬家燈火,地如金毯。 有一年,我接父母來滬過節,年三十的菜飯早已預定,送餐上門,無需母親操心勞累。酒足飯飽,家人聚在客廳聊天、看電視,唯獨不見母親。挨個兒房間尋去,只見母親搬把椅子坐在大晾臺上觀景,觀看小區里佳節夜晚的“萬家燈火”。高樓頂上的探照燈搖曳生輝;河岸邊的景觀燈嫵媚迷人;路邊樹上的小彩燈五光十色;高樓人家的燈光晶瑩透亮。 “媽,您在看什么呢?”我好奇地問。 “看萬家燈火,看節日夜景。這萬家燈火的背后會有不同的故事。” 是啊,萬家燈火的背后會有不同的人生和故事。母親的話,讓我想起上世紀40年代的影片《萬家燈火》。這部1948年7月放映的劇情片,由沈浮執導,由藍馬、上官云珠、吳茵等主演,講述了抗日戰爭后國統區小資產階級和底層人民的生活。藍馬扮演的小職員胡智清一家的艱難生活,成為當時社會的一幅縮影:由于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公司解雇,失業無助,胡智清幾乎被逼絕路。萬般無奈的一天,他在公交車上拾到一個錢包,心緒矛盾,最后還是把錢包歸還了失主,卻不料反被誣為竊賊而遭毒打。望著萬家燈火,胡智清羞憤交加、茫然無措,又被汽車撞倒,幸由路人送往醫院……影片講述了萬家燈火中的人間苦難。 2009年9月上映的另一部劇情片《萬家燈火》,由安戰軍執導,由劉燁、辛柏青、馮千等主演,該片以北京南城人家的生活為主線,講述了金魚池胡同大雜院和筒子樓的拆遷以及居民安置工作的故事,通過何老太太一家三代的喜怒哀樂,展現了改革開放時期“萬家燈火”中的京城人家生活變遷。 萬家燈火,每個亮燈的窗里,有著不同的故事;每盞路燈下的行人,有著不同的人生。不同時期的《萬家燈火》,正是人間萬象的不同窗口。那些有著生活經歷的老人,他們透過夜晚的窗口,可以看到人生的深處,自然會對大年三十的萬家燈火感慨萬千,唏噓不已。 (記:此文首發上海《松匯報》;轉自上海普陀作協2021年2月10日"蘇州河之聲”公眾號) ![]() ![]() 容子,現為中國散文學會、上海市作家協會、上海市外事翻譯協會會員。 已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走出國門》《守望家園》《故鄉在何方》;紀實文集《風從海上來》;文選集《五色花》等。發表的文學翻譯作品有:日本中篇小說《破產制造者》,《兇惡的霧》;日本民間故事《島沉》等;合著編譯《中外文藝家及名作辭典 》。近年來在多個報刊、雜志和新媒體發表過散文、隨筆、紀實文、短篇小說、短篇譯文等近200篇。 ![]() ![]() 掃碼關注,閱讀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