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鶴壁心理疏導小組:郝現軍 武勇 申存志 高鵬飛 在心理疏導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被情緒和行為困擾的年輕人,他們在迷茫中掙扎,既渴望改變又充滿抗拒。今天想分享的,是我們鶴壁本地一位 25 歲女孩的故事,她的轉變讓我們看到,當心理疏導與適宜的治療方式相結合時,能迸發出怎樣的力量。 這位女孩大學畢業后,在家全力備考公務員,父母為此操碎了心。據家長描述,孩子在家脾氣很大,常常因為小事發脾氣,對父母的話置若罔聞;雖然報了公務員培訓班,卻總是提不起勁努力,學習狀態時好時壞;更讓人憂心的是,她晝夜顛倒,晚上抱著手機刷視頻到深夜,白天則精神萎靡,整個人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 起初,在家人的勸說下,她嘗試了郝大夫的針灸刺血頭療。這種療法雖有不錯的治療效果,但過程確實會帶來一些疼痛感。治療后,女孩明顯感覺頭腦清醒了不少,可當想到頭上可能會留疤時,她立刻打了退堂鼓,堅持只做這一次,之后只愿意通過吃中藥調理身體。 顯然,對留疤的擔憂背后,藏著她對治療的抗拒和內心的糾結。為了幫她解開思想上的疙瘩,讓治療能順利進行,我為她進行了一次深入的心理疏導。 我首先和她聊起了 “成熟” 的含義。我說,成熟從來不是單純的年齡增長或身體長高,真正的成熟,是心里能裝下別人 —— 不再只盯著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是學會考慮父母的擔憂、理解身邊人的處境。備考路上,父母的嘮叨或許方式不夠恰當,但那份期盼里藏著的愛,值得被看見。 接著,我們談到了 “共性與個性”。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共享著一些基本的情感和需求,比如被理解、被關愛,這是共性;而個性則讓我們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有自己的想法、喜好和堅持。但個性的表達,不該是對共性的排斥 —— 比如父母的指導或許不符合你的節奏,但其中的經驗和善意,不妨試著去傾聽和篩選,這不是妥協,而是讓個性在更包容的土壤里成長。 隨后,我用 “三個我” 的理論幫她梳理內心的沖突:“本我” 像個任性的孩子,追求即時的快樂,比如熬夜刷視頻的輕松;“超我” 則像個嚴厲的老師,要求自己必須努力備考、符合期待;而 “自我”,就是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的智慧。當 “本我” 過于放縱,“超我” 過于嚴苛,內心就會混亂。學會找到 “自我”,就是既能接納自己偶爾的懈怠,也能為了目標穩步前行。 最后,我給她分享了一個簡單的成功公式:目標明確 + 計劃詳細+ 馬上行動 + 不斷反思+ 堅持到底。備考不是一場非贏即輸的賭局,而是一個慢慢靠近目標的過程,允許自己有起伏,才是持續前行的動力。 那次疏導后,過了一段時間,女孩的狀態漸漸有了變化。她主動和家長說,自己心里覺得踏實了,有了久違的喜悅感;情緒穩定了很多,不再輕易發脾氣;學習時也能集中精力,對備考公務員重新燃起了希望。更讓人驚喜的是,她主動提出想繼續接受針灸刺血治療。 或許她終于明白,成長路上難免有 “痛”—— 無論是治療的輕微疼痛,還是克服惰性的艱難,亦或是接納不完美的糾結。但正是這些 “痛”,才能換來清醒的頭腦、穩定的情緒和靠近目標的 “快”。就像那句老話:只有痛,才能快樂,這便是 “痛快” 的真諦。 每個陷入困境的年輕人,都像被迷霧困住的旅人。有時他們需要的不只是治療的手段,更是撥開迷霧的指引。當內心的結被解開,前行的方向變得清晰,那些曾經的抗拒,自然會化為主動改變的勇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