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儀陽烽火錄:六百年山寨守護傳奇(本文根據中華泰山朝山香會總社長齊磊工作室的博文改編) 文/泰西凌波引言: 當我漫步在修復一新的山寨步道上,指尖觸摸那些被歲月打磨光滑的石墻,耳邊仿佛還能聽見歷史的回響:明初疫情中患者的咳嗽聲、清季抗捻時的喊殺聲、抗戰誓師的吶喊聲……這些聲音跨越時空,匯聚成中華民族不屈的進行曲! 第一回 明時疫寨中顯生機 觀音洞香火映初心明朝洪武年間,瘟疫如一張密不透風的黑網,驟然籠罩石塢山周邊村落。道朗鎮二奇樓村的炊煙日漸稀少,啼哭聲卻愈發刺耳——肖婆婆懷抱著氣息微弱的孫兒,枯瘦的手顫抖不止,淚珠砸在粗布衣襟上,洇出深色的痕跡:“鮑老實大哥,真要把娃抬去山寨石屋?那地方常年不見陽光,冷颼颼的,娃這身子骨,能撐得住嗎?” 領頭的漢子鮑老實緊握手中的鋤頭,指節因用力而泛白,嗓音卻堅定如鐵:“婆婆,留在村里是坐以待斃!疫氣傳播迅速,今日護著娃,明日全村人都要遭殃。石塢山向陽,說不定能闖出條活路!”幾人咬緊牙關,用門板搭成簡易擔架,將十多個氣息奄奄的病人抬上崎嶇山路。山寨石屋內陰冷潮濕,墻角還凝著水珠,他們在門口擺上剛采的柴胡、金銀花,望著緊閉的石門,只能抹淚下山——誰也不敢抱太大希望。 半月后,鮑老實揣著干糧再上山時,竟見石屋前有微弱人影晃動。他快步上前,只見染疫的村民都靠在墻邊曬太陽,雖臉色仍蒼白如紙,卻能開口說上幾句家常。這時,一個留著長須、身著素色道袍的修行人緩步走出,雙手合十道:“施主莫驚,此山多療疾藥草,我與山陰觀音洞的慧能住持,每日破曉上山采藥、入夜熬湯,幸得菩薩庇佑,眾人已無大礙?!?/span> 鮑老實又驚又喜,轉身便往山下奔,領著滿村人前往觀音洞拜謝?;勰茏〕中χ娙丝聪蚨磧葞r壁,石縫間還滲著清甜的泉水:“此洞冬暖夏涼,本就是靈秀之地。如今百姓遭難,出家人豈能袖手旁觀?”后來,百姓感念恩情,不僅讓觀音洞的香火愈發旺盛,還特意塑了痘疹娘娘像日日供奉,祈求菩薩護佑一方平安。天啟年間,信眾湊錢重修洞宇,立下石碑記載這段往事,這便是石塢洞現存最早碑刻的由來。 第二回 李福履承祖志抗捻 石塢寨聚民心守土時光流轉至清朝咸豐年間,石塢山寨的石屋已疊積了元明清三代的風霜,青石板路被歲月磨礪得發亮,踩上去仿佛能聽見歷史的回響。這年深秋,捻軍過境的消息隨著山風傳來,猶如一顆石子砸入平靜的湖面,肥城一帶人心惶惶。石塢山村民連夜聚集在山寨的曬谷場,油燈的光芒忽明忽暗,將每個人的影子拉得老長,空氣中彌漫著焦慮的氣息。 “聽說捻軍已至鄰縣,所過之處房屋盡被燒成斷壁殘垣,咱們這山寨,真能守住嗎?”村民董鐵匠握著剛打好的石斧,指節泛白,聲音顫抖。村老周德山正欲開口安撫,人群外忽然傳來沉穩的腳步聲——身著青布長衫、腰佩短刀的李福履大步走來。他是明代名臣李邦珍的后裔,世代居住在石塢山附近,平日里常助鄉親排憂解難,在村里頗具威望。 “諸位鄉親莫慌!”李福履抬手壓下眾人的議論,目光掃過山寨厚重的石墻,語氣堅定有力,“先祖李邦珍當年守邊抗倭,憑的就是'守土護民’四字。咱們這石塢山寨,墻以青石壘成,厚逾三尺;地勢天然險峻,易守難攻。只要咱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定能抵擋亂兵!” 周德山拄著拐杖上前,顫巍巍卻堅定地說:“福履賢侄所言極是!可咱們都是莊稼人,缺章法、少統籌,還需你領頭!”李福履點頭應允,隨即站在高臺上分派任務:“男丁們隨我修補寨墻,將松動的青石壘實,再在墻根挖好陷阱,備足滾石;婦女們去囤糧、燒開水,清理寨內蓄水池,確保飲水充足;孩童們負責傳遞消息,一旦發現捻軍蹤影,立即向各崗哨報信!” 眾人依計而行,李福履更是身先士卒,親自扛著幾十斤重的青石補墻,手掌磨出血泡,纏上布條繼續勞作。幾日后,捻軍果然逼近石塢山,數十名亂兵舉著刀槍,嗷嗷叫著沖向山寨。李福履站在寨墻上,目光如炬,大喝一聲:“扔滾石!”頓時,青石板、大石塊如暴雨般滾落,砸得捻軍哭爹喊娘,死傷慘重。亂兵攻了半日,見山寨防守嚴密如銅墻鐵壁,又聞領頭者是抗倭名將李邦珍之后,深知硬拼無益,只得拖著傷兵狼狽撤退。 事后,村民們圍著李福履連連道謝,他卻笑著指向山寨的石碑:“非我之功,乃咱們石塢山人齊心協力。你看這碑上所書'避難于此,安全無虞’,從來不是靠菩薩庇佑,而是靠咱們自己一磚一瓦、一汗一血守護而來!”康熙年間,二起樓村的肖彥后人建起石樓,李福履還特意題下“守土安邦”四字刻于門楣上,這四個字與石塢山寨一同,成為泰西百姓護家守土的精神象征。
第三回 空杏寺密議起義策 泰西志士燃抗日火 1938年1月15日,農歷臘月十四,儀陽石塢山南十幾里地的空杏寺籠罩在凜冽寒風中。寺外枯枝搖曳,寺內卻彌漫著不同尋常的凝重氣氛。大雄寶殿內,供桌被臨時清空,一盞煤油燈微弱地跳動著光芒,將十余個身影映在斑駁的墻壁上——一場決定泰西命運的秘密會議,正在此處悄然召開。 中共山東省委委派的張北華、遠靜滄等人,與當地自發抗日武裝的代表圍坐桌前,目光齊刷刷地聚焦在張北華手中的手繪軍事地圖上?!巴緜儯睆埍比A緩緩鋪開地圖,指尖劃過肥城、泰安交界的區域,語氣凝重如鐵,“日軍占領濟南后,正沿津浦鐵路瘋狂南犯,泰西很快就要淪為敵占區,鄉親們將面臨巨大災難!我們沒有時間等待,必須抓緊時機,發動武裝起義,與鬼子拼到底!” “北華同志說得對!”遠靜滄緊握腰間的短槍,眼神銳利如刀,“我們已經秘密聯絡了夏張鎮、安駕莊等地的抗日力量,他們都愿響應。明天一早,他們就會趕到空杏寺集結,我們就在這里誓師,打響泰西抗日的第一槍!”代表們紛紛點頭,油燈的光映照出每個人眼中的堅定決心。寒風從門縫鉆入,卻吹不散殿內滾燙的斗志。 翌日清晨,天剛蒙蒙亮,空杏寺的山路上便傳來了急促的腳步聲??钢翗尩墨C戶、握著大刀的農民、背著醫藥包的郎中、剛放下課本的青年……來自四面八方的抗日志士,有的連夜趕了幾十里山路,鞋上還沾著泥雪,只為赴這場“保家衛國”的約定。不到晌午,寺前的空地上已聚集了百余人。雖只有十幾支步槍,更多的是土炮、梭鏢和鋤頭,但每個人都腰桿挺直,眼神里滿是不怕死的決絕。 “鄉親們!同志們!”張北華大步走上大殿前的石階,聲音鏗鏘有力,穿透寒風響徹山坳,“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土、殘殺我同胞,燒毀我們的房屋、搶奪我們的糧食!今天,我們在空杏寺成立'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就是要用血肉之軀筑起城墻,用手中的武器守護家鄉、守護祖國!” 遠靜滄上前一步,揮動拳頭高聲呼應:“我們泰西人歷來有骨氣!明朝時,先輩依靠石塢山寨抵御外侮;清朝時,李福履公率領鄉民守土護家。今天,輪到我們這一代人接過重任,將鬼子趕出泰西,趕出中國!”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誓死保衛家鄉!”震天的口號聲瞬間爆發,在山谷間回蕩,驚起了林中棲息的飛鳥。有的老人抹著眼淚高喊,有的青年舉著刀槍吶喊,這聲音里,有憤怒,有決心,更有泰西兒女不屈的脊梁。 誓師大會一結束,自衛團便立即投入戰斗。1月17日夜,雪花紛飛,隊員們冒著嚴寒突襲肥城縣城,潛入縣維持會,一舉俘獲20余名武裝漢奸,繳獲槍支十余支,并處決了勾結日軍的漢奸維持會長范維新,將繳獲的糧食、布匹全部分給貧苦群眾。1月28日晚,又趁夜色突襲津浦鐵路界首車站,炸毀日軍據點,斃傷日軍20余人,讓鬼子領教了泰西抗日武裝的厲害。 兩次勝仗如同火種,迅速點燃了泰西的抗日熱情。周邊村莊的青年紛紛報名參軍,自衛團很快從百余人擴充至200人,3月底更是發展為17個大隊、1個先鋒連、1個特務隊,共2700余人,手握1000余支槍。臺兒莊會戰期間,隊員們又炸毀萬德車站附近的鐵路橋、公路橋,在北集坡車站炸翻敵軍列車一列,使日軍十幾天無法通車,有力配合了正面戰場。 后來,這支隊伍不斷成長壯大:1938年11月,正式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六支隊,兵力達五千人;1939年2月,又整編加入八路軍115師,建立起穩固的泰西抗日根據地。 空杏寺的僧侶雖因戰亂離散,但古剎卻成為泰西抗日烽火的策源地。如今,肥城市龍山中學東矗立的“泰西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靜靜立在寒風中。碑上的文字雖歷經風雨,卻始終清晰地訴說著那段用熱血寫就的歲月——這里,曾是英雄集結的地方;這里的每一塊磚石,都銘記著那聲“保衛家鄉”的吶喊,永遠鐫刻在泰西人民的心中。 ![]() 作者簡介 ![]() 泰西凌波,肥城中學英語教師。深耕教壇多年,精研英語教學,專務高中生生涯規劃,傾力為學生未來筑基引航。 執教之余,沉潛于詩詞歌賦之雅韻,更孜孜探掘家鄉肥城的人文瑰寶。以文字為舟楫,生動勾勒風土人情、市井百態,喚醒塵封歷史記憶,滋養一方文化根脈,令故土先賢躍然紙上,為桑梓文脈賡續傾注心力。 余生志業,愿秉筆為戈,載道以文,恪守“為社會進步發聲,為文化傳承賦能”之信念,躬身踐行。期許中華美德與時代精神在墨痕間交融激蕩,燭照當下,輝映未來。 |
|
來自: 花非花zxs1213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