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在股市中能輕松獲利的高人,往往不執著于追逐熱點,而善用行情的間隙來洞察機會,恰如風過云海不留痕,卻得道法自然之力…… 《有以為利,無以為用》 新韻十一庚/林旭生 賠賺不相逢,盈虧月難重。 虛實明用利,心空漲跌輕。 【道德經】: 三十輻共一轂, 當其天,有車之用。 埏填以為器, 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 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散人白話】 輪轂上有三十根輻條,正因為輻條間有虛空的空隙,才使得它實有的部分能作為車輪之用。 用黏土做成的器皿,正因為其中間有虛空的部分,才使得它實有的部分能作為器皿之用。 屋子要做門和窗,正因為有門窗這些虛空的部分,屋子實有的部分才能成其為屋子之用。 所以“有”和“無”相互依存,虛空與實有互為利用,實有的用以為利,虛無的利以為用。(有、無的辯證統一) 【老子股道】 股市有牛有熊,當熊市出現的時候,才會奠定牛市的基礎,熊市為牛市準備了必要條件。 股票有漲跌,當股票跌到低位的時候,才有好的建倉時機,成為漲高獲利的前提。 炒股有盈虧,當虧損的時候,才能積累更多的經驗并努力學習,而為贏利做好準備。 所以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在跌的時候看到機會,在漲的時候得到收益,在虧損的時候得到經驗,在贏利的時候收獲金錢。 【散人解說】 有以為利,無以為用 “有”和“無”是老子的整個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甚至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概念。有和無,就是陰與陽、虛與實、前與后、難與易、對與錯、賺與賠、漲與跌等所有事物相對的兩個方面。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所謂“有無相生”,沒有“無”,也就無所謂“有”。有無相生,互為利用,確是如此。 老子舉了三個簡單的例子:車輪輻條間有空的“虛無”部分正是其“實有”部分能成其為車輪之用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否則它就是一堆木頭。鍋碗器皿中有空的“虛無”的部分正是其“實有”部分能成其為鍋碗器皿之用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否則它就是一塊石頭或是泥疙瘩;房子正是因為其有內部空間和門窗等空的“虛無”的部分,才使其“實有”的部分能成為房子之用,否則就是沒門沒窗的一堆泥土和石頭??梢姡?/span> 有,實有,外在的,以之為利: 無,虛無,內在的,以之為用。 外在的、實有的形體在體現價值,內在的、虛無的道理在發揮功用。老子既說明了事物客觀存在的使用價值,又強調了其內在規律和道理的功用。 那么“有”和“無”對于股市來說我們該怎么理解呢?我們又該怎么做到“有以為利,無以為用”呢?“有無”可以是牛熊、漲跌、盈虧、虛實。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其中的道理,我們一起來看一個小故事一一張儀的“無中生有”之計。 戰國末期,七雄并立。其中,秦國兵力最強,楚國地盤最大,齊國地勢最好。其余四國都不是它們的對手。 當時,齊楚結盟,秦國無力與之抗衡。秦國的相國叫張儀,是個著名的謀略家,他建議秦王離間齊楚的關系,再分別擊之。秦王聽了覺得有理,于是派張儀出使楚國。 張儀帶著厚禮拜見楚懷王。他說,秦國愿意將商於之地六百里送給您,只要您與齊國斷絕聯盟。楚懷王一聽,覺得有利可圖:一可得地盤,二可削弱齊國,三可與強秦結盟。于是不顧大臣的反對,痛快地答應了。楚懷王派逢侯丑與張儀趕到秦國,簽訂條約。兩人快到咸陽時,張儀卻假裝喝醉了酒,從車上掉下來,先回家養傷去了。逢侯丑只好一人在驛館住下。過了幾天,逢侯丑仍看不到張儀,只得獨自上書秦王,說明約定之事。 秦王回信說:既然有約定,寡人應當遵守。但是楚齊未斷交,現在不能簽約。 逢侯丑只好派人向楚懷王匯報,楚懷王不知是計,立即派人到齊,齊楚斷交。這時,張儀的“傷”也好了,遇到逢侯丑,說:咦,你怎么還不回國。 逢侯丑說:正等著你一起去見秦王,談送給我們楚國土地一事。 張儀卻說:這點小事還用秦王決定嗎?我當時已說將我的封邑六里送給楚王,我說了就成了。 逢侯丑說:你說的是商於六百里呀! 張儀故作驚訝:哪有的事!秦國的土地怎能隨意送人? 逢侯丑無奈,只得回報楚懷王,楚懷王大怒,發兵攻秦。但此時,秦齊已結盟,在兩國夾擊之下,楚軍大敗,秦軍攻下漢中六百里土地。最后,楚懷王只得割地求和。 這便是張儀的無中生有之計。虛無的六百里土地的“無”發揮了內在作用,而實現了真正的“有”—一齊楚斷交,成功聯盟齊國,打敗楚國,并取得了楚國的六百里土地。六百里土地是虛,分裂齊楚是實,六百里土地是“無”,分裂齊楚是“有”。 我們要從“無”看到“有”,從虛看到實。股市不也正是這樣的道理嗎? 牛市的頂峰,主力媒體大喊前面還要到6000點,甚至有人喊要上萬點,炒股炒出“市夢率”,還有著名的“老鄉別走”!最后呢,我們都如楚懷王般的妄想著心中的“六百里土地”,而最后也都如楚王一樣割地,不過散戶是“割肉”! 牛熊、漲跌、盈虧本身是不可分割的,而我們要做的是有自己的頭腦和分析判斷,透過現象看本質。在熊市的時候要看到希望與機會,在牛市的時候要心懷謹慎、看到風險;贏錢的時候要心存敬畏, 在虧錢的時候要總結經驗;在跌的時候抓住機會,在漲的時候保住盈利。 股市如人生,要么得到,要么學到。要么得到機會,要么學到教訓:要么得到金錢,要么學到經驗。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股市是有錢的人獲得經驗,而有經驗的人獲得金錢的地方。 總之,透過現象看本質,充分利用當前的條件。即是“有以為利,無以為用”。 【附林旭生讀后感】: 股市波動如云霧聚散,有為則傷;,周期趨勢若山海恒常,無為方見。 “無以為用”的核心是強調“空無”的價值,結合股市場景,我理解為三個層面: “空倉”的價值——當無則無,不操作本身就是一種操作; 一、倉位之“無”——空倉即大用。 交易者常困于“滿倉焦慮”,實則空倉才是真正的戰略武器。當市場混沌不明時(如政策真空期、財報暴雷潮),主動留出“無”的空間: 避鋒芒——躲開系統性風險; 蓄勢能——預留現金頭寸,等待恐慌性錯殺; 破執念——克服“怕踏空”心魔,以倉位之“無”換取心智之“明”。 二、心智之“虛”——致虛守靜觀大勢。 致虛極,守靜篤。K線紅綠閃爍如“五色令人目盲”,需以虛靜之道破局: 信息斷舍離——屏蔽90%的噪音消息,專注大級別趨勢; 情緒冷處理——設自動止損后遠離盤面,避免因分時波動觸發“過度有為”; 守拙勝機巧——放棄精準逃頂抄底,舍棄魚頭魚尾,只吃魚身(在突破時右側跟進,舍棄左側賭底)。 三、系統之“間隙”——找尋股市節拍。 合道者久,在“無用”中得大自在。夫唯不爭,故無尤。當學會在蠟燭圖前“坐忘”(持倉不焦、空倉不躁),便觸摸到投資真諦: 漲跌無傷——漲時如觀云海聚散; 得失同根——止損視虧損為系統必要成本; 無用之功——此謂“無為而無不為”。當如天地不言而四時行,持倉不擾而利潤生。 任何行情的窗口期都是稍縱即逝的,快速卡位、踏準節奏,則可無為而治。在股市中能輕松獲利的高人,往往不執著于追逐熱點,而善用行情的間隙來洞察機會("無"的空間),恰如風過云海不留痕,卻得道法自然之力。從本章來感悟,其實也間接闡述了股市里“技術、方法、股道”的邏輯遞進關系: 技→法→道 有為→有無相生→無以為用 執念K線技術→交易系統構建→心合天道自然 《老子股道》關聯文章鏈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