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認為古代文人特別雅致,有名有姓,還有字和號。很多朋友確實希望能說一說這姓、氏、名、字、號,都代表什么意思,在什么場合用。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姓
姓是母系社會的產物,最初代表共同的祖先或血緣群體,具有“別婚姻”之能--即同一姓內不可通婚。
姓的起源早于氏,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最早的姓多帶“女”字旁,如姬姓、姜姓、姒姓、姚姓、嬴姓等。這個時期所說的“姓”與我們現在的“姓”還有所不同。
而且我們常聽到的詞語叫“姓氏”,既然已有“姓”,那么氏從何來?我們接著看。
氏
氏是姓的分支,源于父系氏族社會,用于區分貴族的身份、分支或封地,主要用于“明貴賤”--即通過氏體現身份等級。尤其是周朝分封制下,貴族以封地、官職、爵位等為氏。如諸侯以國名為氏,卿大夫以封邑為氏,士以官職為氏。
舉個例子:周文王姬昌是周王室(姬姓),其子武王發以周為氏(但實際仍屬姬姓);晉國大夫叔虞封于唐地,后裔以唐為氏;孔子祖先因封地于宋,故為子姓宋氏,后遷居魯地,又稱魯氏。因此,在早期,“姓定血緣,氏辨貴賤”。只有貴者有氏。所以才有“貴姓”一詞。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廢除分封制,氏作為貴族符號開始搖搖欲墜。漢代,姓與氏完全合并為我們現在所說的“姓氏”,平民開始普遍使用姓氏。《中國姓氏大辭典》中收錄各個歷史時期的姓氏高達23813個。單字姓6931個,雙字9012,三字4850,四字至十字3019。是咱們常說百家姓數量的百余倍。目前我國最長姓為十七字姓,為“魯納婁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補啊喜”,屬彝族。有且只有這一個。你們能記住嗎?名
名是個人在社會中的正式稱呼,由父母或長輩在出生后取定。嬰兒出生三個月后由父親命名(“名以正體”),方便分別于他人。之所以是三個月,是因為在古代,三月內嬰兒存活率低,命名后就正式納入家族譜系。起名時需避諱皇帝、長輩以及惡名。
先秦時期以單名為主(如“孔丘”“孟軻”),漢代后雙名漸盛(如“司馬相如”)。
字
字是成年后(男子20歲行冠禮、女子15歲行笄禮)由長輩取的別名,用于社交場合,體現對他人的尊重。
字通常與名意義相近、互補、相反等關聯。比如諸葛亮名亮,字孔明,“亮”與“孔明”均表光明;
晏殊名“殊”字“同叔”,“殊”意為“不同、差異”,字“同叔”則強調“相同、一致”;
蘇轍名“轍”字“子由”,“轍”是車轍(車輪壓出的痕跡),“由”意為“原因、來由”。車轍是車輪行走的結果,而“由”指向原因,形成互補。當然在歷史上也存在名和字完全一樣的,比如東晉宗室司馬道子,字也為道子。這里再羅列一些名和字,比如周瑜字公瑾,陶淵明字元亮,杜甫字子美,韓愈字退之,司馬相如字長卿等,有沒有發現有趣之處呢?那問題來了,什么時候用字稱呼,什么時候用名稱呼呢?古代“稱字以敬,用名以謙”。平輩、晚輩或下屬對長輩、上級,必須稱字以示尊重。自稱則用名。比如諸葛亮稱劉備為“玄德”(劉備字玄德),而劉備自稱“備”。
號是個人或他人取的別稱,用于表達志趣、境遇或紀念,形式自由,不受禮法限制。
如李白號“青蓮居士”(因居于四川青蓮鄉),蘇軾號“東坡居士”(因貶謫黃州時耕種東坡)。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因晚年隱居洛陽香山)。陶淵明號“五柳先生”。這些都是自稱之號。如果是他人所贈之號,則為贈號。比如歐陽修被弟子稱為“醉翁”。文天祥因其《正氣歌》被后世贈號“文山先生”。除此之外,還有謚號。死后由朝廷或親友追贈(如范仲淹謚“文正”,司馬光謚“文正”)。雖然現在已經不在流行起號,不過我身邊的一些文人朋友,每個人還是有字、號的。我個人覺得這也是一種文化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