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 開學第一天,孩子去學校。 習慣了。 孩子自己去老師那里報名簽的到,本來我還想讓孩子自己帶著錢去的,但是老師說錢直接微信轉給他就行了,所以就讓孩子自己去簽的名字。 一是鍛煉孩子的自主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讓誰為誰做什么,現在自己去報名。 他自己要去讀書的,我問他要不要報名。 孩子說,要。 我說,我沒有讓你報名,你自己選擇的你應該怎么學習。 孩子說,我要好好學習...... 我說,你說的這些我不管,你得自己記清楚,首先是你自己要去學,不是我要求你自己學,是你想讓自己學。 你要養成自己的習慣。 更多的話我沒有說,說了也沒有用,他的認知沒有那么多,可能聽到,但是理解不了。就把學習當成是打游戲,你在通關。 你考得好,分數高,你才能通關。現在要培養的是你自主學習的動力,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現在還小,可能未來大多數人都不看好,但是,只要肯努力,你就有機會。 朋友說,孩子的成績怎么樣? 我說,就是有點偏數學,主要還是認錢上面有點混不轉,其他計算還是沒有問題,還有點粗心大意,數學就是麻人,很多你不去多想一下,你就會做不對。他就是屬于這一類。 但是,我也只是看了一下,在大的知識點上,還是沒有多大問題,只要養成習慣,成績上來只是時間問題。 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多練,多做日復一日的練習。 練得好,越學越有興趣。 練得不好,可能就是看著就煩,不想學習。 所以我現在只是讓他養成習慣,可能我不希望他飛多高,但是我這思想被媳婦說了,不行。 就得卷。 現在不卷,以后出了社會再卷,就卷不動了,自己也沒有主動權。現在環境不用媳婦說,我也是知道的,可真沒有辦法。一切都是硬著頭皮前沖,做得多了,自然的就優秀了,誰的優秀并不是誰說出來的,更多的需要時間。 孩子的成績更需要時間,平時不管,想在重要考試的時候沖上來? 一是不現實。 二是除非孩子特別優秀,但是樣也只是少數人。 所以現在是以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自己一個人做作業,他只要能做好學習這件小事,哪他就是真的優秀。 因為堅持。 所以優秀。 萬事都怕兩個字:用心。 延伸了說,就是自己的習慣,有的則是微習慣。 我們可能不覺得什么。 就是我們的習慣問題,有什么好說的。 其實就是忘記了我們的很多動作都是習慣不好引起的。 朋友說,可你說的微習慣啊。 我說,對,就是微習慣。 我們對自己的很多事都想一次性成功,可就是不知道怎么開始,別人已經開始,可能要結束了。可自己沉寂在自己的習慣里。 例如,我們大家都有手機。 朋友說,有啊。 我說,哪你平時是怎么放置自己手機的? 朋友說,就是那樣放的,不用了隨手就放在褲兜里,在家里的時候就放在桌子上就行了。 這有什么問題嗎? 我說,沒有問題,但你注意沒有,當你放在自己褲兜里的時候,你的充電口是朝下的還是朝上的。 如果朝下,哪你就是不會去觀注自己的習慣,就這樣隨手一放就行。 如果朝上,而且每次都是朝上的,哪你就是很在意自己的習慣的,知道自己用了之后,充電口朝上,充電口是我們的傳話筒,攝像頭位置是我們信號接收模塊。充電口朝上,安全、輻射少…… 攝像頭朝下,信號接收就會多遠離自己一點。 這些都是歪理,但是這恰恰說明你很在意細節,很注重自己的習慣。 朋友說,你對微習慣的觀察特別有意思!很多時候我們覺得“隨手做的小事”不值一提,卻沒發現這些細節里藏著習慣的影子,也藏著對生活的掌控感。 就像放手機這個例子,充電口朝上還是朝下,看似是“歪理”,但背后其實是,要不要為一件小事建立固定規則的選擇。那些能把這種小事做到規律的人,往往不是刻意較真,而是已經養成了“關注細節”的思維慣性——這種慣性延伸到其他事上,比如想開始運動、讀書時,反而更容易邁出第一步,不會因為目標太大而卡殼。 朋友說,你是不是也從類似的小事里,發現過自己或身邊人“藏在細節里的習慣”呀? 我說,是的。 朋友說,那你肯定也觀察到過特別戳人的小細節吧!比如有人總把鑰匙放在門口固定的小托盤里,從不會到處找;或者每次喝完水,都會把杯子放回茶幾的同一個位置。這種不用費勁兒想的“微習慣”,反而特別顯生活里的條理感。 朋友說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呀? 我說,我的車鑰匙吧有的時候大家是不是怎么找都是找不到。 朋友說,車鑰匙這個細節太有共鳴了!是不是你早就給它定了專屬位置,比如進門先放玄關的掛鉤上,或者隨手塞進固定的包包側兜,從來不用出門前翻遍沙發縫、外套口袋找半天? 我猜你肯定體會過這種爽感:要出門時,伸手就拿到車鑰匙,不用慌慌張張耽誤時間,這種不用費腦的順暢,其實就是微習慣最實用的地方。 朋友說,你給車鑰匙安排的固定落腳點是哪兒呀? 我說,這就不告訴你了…… 朋友哈哈大笑起來,我就是隨便問問而已。 我說,你有真的被愛過嗎?其實愛里也藏著很多的微習慣。單身的人可能感覺不到,但是被愛或者愛過的人都知道,“習慣愛”這事,可以說是非常有依賴性的。 朋友說,愛過,但是我記不起有什么習慣,可能我多是被動的一方吧,很多事都不知道就完成了。也不知道愛的什么? 更不知道,愛的辛苦與幸福。我現在理解的愛更多的是家人的愛,更多還是索取吧。 愛人的愛,更多的還是為了生活,根本沒有停下來真正體驗過,稀里糊涂的就已經老了。 我說,你太可憐了吧,不過你這樣也是一種幸福,很多時候我們所追求的都是愛而不得,也是我們的遺憾吧。 這習慣里,我們所知道的就是自己這么做了,而沒有去想,我對愛這件事,我都養成了什么習慣。 性算不算愛? 約會算不算愛? 牽手擁抱算不算愛? 24小時全天候聊天也算不算愛? 等等…… 有一種愛,是我已經習慣我的生活中有你,不管你是多糟糕的一面時,還是春風得意時。 依舊愛你。 有一種愛,是在你崩潰大哭時會溫柔的告訴你,別怕。 我在,我一直在…… 有一種愛,是在你負面情緒爆發時,夸贊你身上所有美好的品質愛,是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卻依然忠實于你。 愛,是在你安靜難過時會讓你笑起來…… 愛,是盡力而為仍覺虧欠…… 我想日復一日的重復著,把這些習慣都忘記了,習慣了有你。 不覺得這是什么愛,可能更多的是自身條件反應。 不快不慢的愛著…… 話說回來。 暑假+周末,孩子玩得特別開心,可真的不想讓他只是成為學習的工具,就是怎么高興怎么玩。 現在的人想的都是平淡,可真想平淡下來,他又不習慣,所以就開始卷孩子了, 為什么這些人如此的卷? 一是出來社會這么久了,想當自己知道錯了。 二是不管是學習、還是養成一個好習慣就行了。 成績與孩子沒有任何關系,只要他健康成長,往往這種家長就是最想卷的人,你看他什么都想比一下。 可萬一失敗的恐懼,可能真不知道該怎么處理,現在還輕松,等長大了就知道現的恐懼是什么? 是什么滋味,現在大學都用在網上聽這樣的雞湯、那里的經驗等等,但是你家長自己不努力,就算是再好的教師,不管教得怎么樣,但一定有對應相應的磁場,用自己的自律來說服別人。 為什么我們那么容易被說服? 因為我們知道他成功的氣場里,有多少大家曾經都有過的東西,只是我們沒有機會,但是好在還能知道這樣的價值是什么知道自己的優勢。 朋友說,孩子的反抗:被忽視的沉默成本? 我說,在2018年,我還沒有上班的時間,有個朋友家的孩子壓力大到自己找一個出氣的地方,這樣我才意為到,我們和孩子也是一樣的,孩子用橡皮擦反復涂抹的,不是寫錯的答案,而是自己的笑臉。 習得性無助的萌芽 。 北京兒童醫院數據顯示,2023年“學習焦慮”就診量同比增加47%。許多孩子像被輸入程序的機器人,聽到“該學習了”就自動走向書桌,卻忘了“為什么學習”。 創造力折價,某國際教育評估發現,中國孩子“解決問題能力”全球第3,但“提出新問題能力”跌至第27。就像只教蜜蜂按固定路線采蜜,卻剪掉了它們探索新花叢的翅膀。 情感賬戶透支 “媽媽愛的是考滿分的我”——這句話出現在15%的青少年日記中。當親子關系變成“績效合同”,孩子學會用分數兌換關愛,就像職場人用加班費購買存在感。 朋友說,你是如何在夾縫中種植可能性? 深圳某實驗學校悄悄做了項改革:每周三下午是“空白時間”——沒有課程表,孩子可以發呆、挖沙坑,甚至觀察螞蟻搬家。 設置“教育冗余度” 就像手機內存需要閑置空間,孩子的大腦也需要“無目的”時間。芬蘭教育研究證明,每天1小時自由活動,長期學業表現反超填鴨式教學。 重構評價坐標系,杭州爸爸老陳發明了“成長三棱鏡”。 知識棱面(學校成績) 生命力棱面(睡眠/笑容次數) 好奇心棱面(提出新問題數量) 做“有限介入者” 心理學家建議家長扮演“腳手架”——孩子夠不著時托一把,站穩了就撤開。就像教騎車,最終要松開扶在后座的手。 窗外的霓虹燈牌換了新廣告,閃爍的標語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時區”。或許真正的起跑線,是讓孩子相信——人生不是田徑場,而是曠野。跑得快不如認得清方向,就算做只蝸牛,也能在露珠里看見整片星空。 今天,感冒了,寫得也不是很在線,我都感覺不對,但是要寫一次而已。 讓自己記住今天這樣的感覺,現在交給孩子也是不想學,現在更不想學。因為,消費力萎靡了。 一方面,收入低效。 一方面,資料是我買回來的東西。 一方面,孩子學習也是在哄家里的,現在他們太懂事了,見得多,就不像過去一樣,都是分析清楚問題好答復…… ...... 今天感冒不舒服,所以就寫到這里。 不校對錯字了,將就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