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①有人說,了解事物之美,就要走近這種事物;但也有人說,要看到事物的美,那就不要走得太近。 ②我的寓所后面有一條小河通萊茵河。我在晚間常到那里散步一次,走成了習慣,總是沿東岸去,過橋沿西岸回來。走東岸時我覺得西岸的景物比東岸的美;走西岸時適得其反,東岸的景物又比西岸的美。對岸的草木房屋固然比較這邊的美,但是它們又不如河里的倒影。同是一棵樹,看它的正身本極平凡,看它的倒影卻帶有幾分另一世界的色彩。本來是習見不以為奇的東西,讓霧、雪、月蓋上一層白紗,便見得很美麗。 (朱光潛《“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指導】 (一)材料解讀 本次作文由材料、寫作任務、寫作要求三部分組成。材料是關于“事物認知與距離的關系”的內容。寫作任務主要是“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寫作要求:主要從標題、立意、字數等方面做了常規要求。 (二)寫作任務 對于材料中“事物認知與距離的關系”的相關信息必須在行文中有具體的闡釋或分析。考生可以結合材料,扣住“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來寫作。 (三)立意參考 寫作時,要注意分析“事物認知與距離的關系”的相關內容。從“了解事物之美,就要走近這種事物”的角度分析,可以立意為“走近事物,方能發現事物之美”“縮小距離,深刻了解事物的美”“走近事物方能深刻認識事物”等;從“要看到事物的美,那就不要走得太近”的角度分析,可以立意為“欣賞事物之美,要有距離感”“保持距離才會發現美”“用旁觀者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距離,讓美好的事物更美”“跳出事物方能看到事物的美”等;也可以從二者結合的角度分析,可以立意為“事物之美,關鍵在于要有發現的眼光,不在乎與自己距離的遠近”“認知事物可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等。當然,不管怎樣立意,寫作時要能夠契合材料中的核心內涵。 【佳作展示】 霧中觀景處 自有天地寬 朱光潛先生在萊茵河畔往返踱步時,發現對岸的風景總比眼前更動人。這看似悖謬的體驗,恰似中國園林中那扇半掩的月洞門——門內的景致總要隔著朦朧的竹影才顯出韻味。美與認知的距離,恰如山水畫中的留白,在虛實相生間勾勒出永恒的意境。 霧里看花的朦朧美 北宋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寫道:"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這種"鎖腰"的煙霞,正是藝術創作中不可或缺的距離。王維在輞川別業種下二十景,卻將最動人的"華子岡"隱在云霧深處。當月光漫過竹林,松濤應和泉聲,那些若隱若現的輪廓便在觀者心中勾勒出完整的詩意。正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這種不可得的遺憾,反而讓武陵人的記憶永遠定格在最美的一瞬。 庖丁解牛的超越美 莊子筆下的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十九年解牛數千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這種超越物理距離的認知境界,在敦煌壁畫中得到了完美詮釋。畫工們繪制飛天時,既不仰視也不俯視,而是以平視的視角讓衣袂在虛空中自然流轉。當觀者站在洞窟中央,仰頭望去,飛天便仿佛掙脫地心引力,在穹頂之上翩躚起舞。這種視角的轉換,讓二維的壁畫在三維空間中獲得了永恒的生命力。正如蘇軾在《題西林壁》中所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月映萬川的哲學美 禪宗公案中有則故事:弟子問師父如何是佛,師父舉杯示意。弟子凝視杯中月影,師父突然潑去茶水。在弟子驚愕之際,師父笑道:"水凈月現,水濁月隱。"這則寓言揭示了認知的深層奧秘——當我們執著于事物的表象時,反而會遮蔽其本質。就像朱光潛先生觀察的樹木,正身平凡無奇,倒影卻因水的澄明而幻化出別樣風姿。王陽明龍場悟道時,正是透過格竹七日的執念,在龍岡山的明月下頓悟"心即理"的真諦。 站在現代科技的回音壁上回望,人類對認知距離的探索從未停歇。哈勃望遠鏡穿越134億光年捕捉宇宙初啼,顯微鏡深入納米世界解碼生命密碼,而中國園林中的"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造景藝術,依然在方寸之間展現著天地大美。這看似矛盾的統一,恰如蘇軾在赤壁江頭所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當我們學會在親近中保持審視的距離,在疏離時懷抱理解的溫情,便能如朱光潛先生在萊茵河畔那般,在往返的腳步中看見兩岸皆美的完整世界。 美從來不是靜止的標本,而是流動的河。它既需要霧里看花的朦朧詩意,也期待庖丁解牛的澄明之境,最終在月映萬川的哲學觀照中達成圓滿。當我們以這樣的智慧行走人間,每一步都將踏碎認知的藩籬,在虛實相生的天地間,走出一條通向永恒美的通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