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社會對“松弛感”的追捧漸成潮流:有人嘲諷“∠45°人生”的進退兩難,有人批判“努力痕跡明顯”不夠高級,更有人將松弛感等同于“躺平”或“毫不費力地成功”。 導演王潮歌當被問及“松弛感”,她坦言:“我覺得松弛是一個狀態,這個狀態其實是對自己的滿意。如果你對自己不滿意,是松弛不下來的,而且你會覺得越來越較勁,越來越憤怒,越來越緊。對自己滿意,就是我認為我很好。你覺得我丑嗎?我認為我還行。你認為我不夠成功嗎?我認為不錯了,比較別人還有不如我的呢。這樣給自己內心稍微有一個松綁,更重要的是你接納了自己,這個時候可能就是我認為的松弛。” 面對“想成為你”的崇拜者,她反問:“可別!你看見我背后挨打了嗎?看見我夜不能寐了嗎?”——她每日工作16小時,自嘲像“被打趴的狗”,需躲起來舔舐傷口;她大把吃藥、不敢看自己的劇,甚至患社交恐懼癥。 請結合材料中王潮歌對“松弛感”的詮釋及其人生實踐,聯系當代社會現象,寫一篇議論文,談談你對 “內在松弛感”與“外在緊張感”的理解。 湖北省沙市中學新高一 周子昱 ![]() 當"內卷"浪潮席卷社會,"松弛感"的探討恰逢其時。導演王潮歌坦言:"松弛是對自己的滿意。"這句箴言啟示我們:真正的成長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找到緊張與松弛的平衡點。以緊張為奮進之舟,以松弛為涵養之水,方能在這場人生航程中行穩致遠。 唐太宗"水能載舟,亦可覆舟"的警句,深刻揭示了緊張與松弛的辯證關系。在這個"卷又卷不動,躺又躺不平"的時代,過度緊張會讓人陷入盲目內卷的漩渦,而一味松弛又可能導致停滯不前。人生亦是如此,唯有把握張弛之間的平衡,如同舟水相依,方能突破困境,駛向遠方。 ![]() 松弛是滋養創造力的活水,為生命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老舍先生創作《四世同堂》時,每日必做之事便是修剪花草,他稱之為"園藝療法"。在侍弄花草的過程中,他的思維得以轉換,注意力得到轉移,從而始終保持旺盛的創作激情。老舍的實踐猶如明鏡,映照出松弛的珍貴價值:它不是懈怠的借口,而是為了積蓄力量,讓前行的腳步更加沉穩有力。恰如弓弦需要適時放松,否則就會失去彈性;人也需要適時休憩,否則難以走得更遠。 緊張是推動前進的風帆,為夢想提供不可或缺的動力。在奧運賽場上,每一個精彩瞬間的背后,都是運動員們成千上萬次的重復訓練。全紅嬋"水花消失術"的完美表現,源自她日復一日從早到晚的刻苦練習;蘇炳添突破亞洲紀錄的瞬間,凝聚著他多年來的堅持與付出。這些奮斗者的經歷清晰地印證了一個道理:合理的緊張不是負擔,而是實現目標的必要階梯。就像船舶需要風帆才能破浪前行,人生也需要適度的緊張來推動我們不斷超越自我。 ![]()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更需要深刻理解張弛之道的智慧。緊張與松弛不是對立的選擇,而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體。就像舟行萬里既需要堅實的船體,也需要流水的承載;既需要揚帆的動力,也需要掌舵的從容。這種平衡的智慧,讓生命既不失進取的銳氣,又保有沉淀的從容。 以緊張為舟,破千層浪;以松弛為水,行萬里路。讓我們在人生的航程中,既做勇敢的舵手,也不忘做智慧的舟人。在奮進中保持從容,在追逐中不忘休憩,讓生命之舟在時代的浪潮中,既能勇立潮頭,又能從容靠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