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國昌部 侵刪
![]() 紅線明軍、綠線滿洲 侵刪
時人楊鴻基對大西軍入川有一段概括性的敘述:適至孫可望自滇據黔,辛卯(1651年,順治八年,永歷五年)遣兵逼遵(義);劉文秀自建南出黎雅,楊景星(按,當作楊璟新,楊展之子)奔投保寧;下兵犍為,擒袁韜而降武大定;再合遵、渝之兵東下,余大海(當作于大海)、李占春放舟而奔楚;他如三譚、(侯)天錫之輩或降或遁。自此三川之阻兵者皆盡。雖殺運猶未盡,民難猶未弭,而回視向之日月捋虎、霜雪衣裘、傾耳戴目、東竄西奔,以賒須臾之死者,已不啻水火衽席之不侔矣。 ③大順軍集合于夔東:郝搖旗(郝永忠)自1645年以后長期追隨南明督師大學士何騰蛟,先后轉戰于湖南、廣西興安、桂林一帶。1648年他奉何騰蛟之命由廣西北上擊敗反正來歸的陳友龍部后,在永歷朝廷中備受指責。次年(1649)何騰蛟被清軍俘殺,他舉目無親,率部北上夔東,同劉體純、袁宗第,以及王光興、賀珍等部會合,主要活動于湖北房縣、均縣一帶。 永歷三年冬,忠貞營到達廣西南寧、橫州一帶,大將有李過、高一功、黨守素、馬重禧(改名馬騰云)、張能、田虎、劉國昌、劉世俊等。不久,李過、張能、田虎等先后病死,高一功成了忠貞營的主要領導人。當時,忠貞營的處境相當艱難,在廣西永歷朝廷統治區內,他們既遭到留守桂林大學士瞿式耜的歧視,又遭到鎮守南寧、慶遠一帶的慶國公陳邦傅的猜忌。永歷四年(1650)五月,“忠貞營高必正、黨守素奉召援東,見朝。久之,復還南寧。”六月,“加高必正、黨守素總統御營兵馬,各佩大將軍印,援東”。七月,“高必正、黨守素拔營回南寧。 到1650年(永歷四年、順治七年)下半年,忠貞營在永歷朝廷控制區內已經很難立足,被迫先后轉移。劉國昌部在遭到廣東、廣西軍閥的襲擊后,同忠貞營主將失去聯系,長期在廣東北部陽山、英德、乳源一帶抗清。 1650年(順治七年,永歷四年)十二月,忠貞營的主力開始由南寧北上,主要原因是他們同原大西軍領導人孫可望之間存在隔閡。剩下的道路就是領兵北上夔東,同劉體純、袁宗第、郝搖旗等大順軍舊部靠攏。1651年(永歷五年,順治八年)忠貞營途經湖南西部保靖時,遭到已經投降清朝的當地土司彭朝柱組織的襲擊,高一功不幸中毒箭身死①。在李來亨等率領下,忠貞營終于突破了重重險阻,到達了夔東。康熙《巫山縣志》在順治八年下記載:“是冬,袁宗第、劉體純、馬重禧、塔天寶、李來亨、董守泰、郝永忠等營由南渡江,分據興山、巴東、巫山、大昌等處。” (2)孫可望部署的湘、桂、川全面反攻。 ①孫可望、李定國收復湖南戰役:從順治七年底到順治八年初,孫可望基本上完成了對永歷朝廷殘存武裝的收編工作。孫可望在接管了貴州全省后,軍事部署是由他自己和李定國東攻湖廣,劉文秀等進軍四川。 1651年(順治八年,永歷五年)四月,孫可望派馮雙禮等率領馬兵一萬余名、步兵數萬、戰象十余只,大舉由黔入湘:一路由銅仁、麻陽,一路由平溪、便水,一路由大小梭羅,合攻沅州(今湖南芷江)。四月十五日,占領了沅州。移兵上攻辰州(府治在沅陵),因清朝辰常總兵徐勇防守甚嚴,未能得手。 1652年(順治九年,永歷六年)四月,李定國率部由貴州進入湖南,會合馮雙禮部于五月中旬進攻靖州。明軍趁勝攻克靖州、武岡州。 滿洲軍沈永忠求援無望,被迫帶著麾下清軍自寶慶北遁,六月初二日退至省會長沙,仍然立腳不住,在湘潭接到清廷“不可浪戰,移師保守”的密旨,就在八月初六日放棄長沙,一直逃到岳州。這樣,除岳州、常德尚在清軍控制下以外,只剩下徐勇一鎮孤零零地據守辰州(府治在沅陵)負隅頑抗。由此可見,原大西軍聯明抗清后,初試鋒芒就旗開得勝,收復了湖南大部分州縣。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